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9日
来源:   作者:释智诚 秋吉彭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六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

 

  密宗加行修法,让萧平实师徒看出了“破绽”:

  “密教祖师其实根本不懂显教,不懂佛法,连基本的佛法名相都不懂,更不能知佛意。真正如实的佛法四加行,谓: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法位。……

  索达吉堪布与诸密教祖师皆无力证知此四加行真义。由于不能证知的缘故,便以外道法的修行法门套上佛法四加行的名义,甚至以百字明的双身法密咒掺入四加行中,以四加行的佛法名义套在密教的外道法上,令人误以为密教之法就是佛教之法。然而,连四加行,这个大小乘的前共行、大乘行者的前导行,密教上师都如此胡乱拼凑,这种弄不清楚显教法相内涵的密教上师,说其能懂佛法第八识般若,宁非空口说白话?尽是无义之谈!”(《真假邪说》P245~247)

  “第十四章  余诸邪见—恣意解释佛法修证之名相

  第一节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

  佛法中之加行者,谓‘伏、除’二取,证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者总名‘顺抉择分’。此乃一切种智中之所立见道位之前,为求大乘见道而建立之法,于唯识五位中,说此名为加行位所证四法。……

  然而密宗古今诸师,由于未能取证此四加行法故,皆将此四种佛法名相之总名——四加行——擅作解释,以外道法之实质而冠以四加行之名义,令人误以为密宗之法即是佛法,并令人误以为密宗即是佛教。

  譬如密勒日巴歌曰:‘施肥净信与加行,以五甘露作浸润’,于《密勒日巴大师全集》之中,有如是批注:‘加行——密宗之准备性的初步修行,以为‘起、正分’或大手印之修法、作为前行准备基础之工作。普通有四种,所谓四加行是也:一、十万大礼拜,二、十万上师咒,三、十万金刚萨埵百字咒以忏罪,四、十万供养曼陀罗、或曼达。’(4-2-220)

  如是所言,与真正佛法中所修之四加行完全相异,与佛法所说四加行无关。……”(《狂密与真密》)

  虽都可称作“加行”,但在藏传佛教中,五道中的加行道四位和前行性质的内、外加行修法,不但意义上有着明确区分,而且就具体语境观察,也根本没有混淆的可能。

  “加行”一词的含义,其实非常广泛。《佛光大词典》释曰:“旧译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据成唯识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之说,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称加行,然亦广通资粮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之白品与黑品中,各举出相应、串习、无倒、不缓、应时、解了、无厌足、不舍轭、正等九种加行之法,即为其意。加行又指密教接受灌顶、授戒、宗脉相承等仪式之前,所须预修之特定行法,有所谓四度加行……所谓加行得,即以种种功力修行而证得者,乃相对于先天即能见道之‘生得’而言;由此所起之善,称为加行善。又加行道,即指修行者达到涅槃四道中之第一道,亦即修戒、定、慧之阶位。”

  既然加行的原始意义“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可知即是一相对性概念,只有正行特指见道时,加行才可谓“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亦即加行道,但也可“广通资粮位”)。在其他情况下,就不能这样讲。

  即便“加行道”,也不都指五道之一。《俱舍论》云:“加行道者,谓从此后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谓三余道。”《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云︰“一切二乘及余异生有漏无漏道,皆唯无间正断伏惑,解脱道中断伏粗重,加行、胜进皆不说能。菩萨利根有漏无漏四道,皆能若伏若断。”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和胜进道,称为(涅槃)四道,在大小乘对法论中有专述。值得一提的是,在小乘五道的见、修、无学三道中,均具此四道。这些道理,想必又会令无知的谤密者大吃一惊吧!

  若依萧平实师徒观点——“加行”一概是指见道前的暖、顶、忍、世第一法位,那么正准备以加行道、无间道而悟入无学果位的大小乘圣者,岂不都将面临变成未见道凡夫的危险?

  此外,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讲道,大乘菩萨须修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顶现观加行、渐次现观加行、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此“四加行”通于十地最后心。若按萧氏观点论,则十地大士岂不也将沦为凡夫?(太虚大师在《现观庄严论序》中说:“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迭,惊叹得未曾有。(中略)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可见,并非人人皆如萧平实师徒般依文解义!)

  复次,“加行”既然全须是(五道中的)加行道,那么“资粮”也理当全是资粮道,如此一来,地上菩萨为圆成佛果而广积福慧资粮、修持六度万行,岂不全都莫名其妙地成了最低级的资粮道修法?谁敢这样承许?

  密宗祖师可不像萧平实师徒那样,糊涂到依文解义死搬硬套的地步。关于五道十地的道次第,以及暖顶忍胜法位详情,藏传佛教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如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随抉择分法是胜解地,即凡夫之二道;见道与修道是圣者有学道,圣者在这二道中断除见断与修断并精进修持;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

  “加行道暖顶位修,信勤念定慧五根,

  忍位以及胜法位,修持信心等五力。

  加行道之所依:身体所依即已生起大资粮道的六道众生任何一种均可。如经中说天龙非天等无量有情生起加行道。意乐之所依:欲界或静虑六地任何一种均可。

  因:究竟大资粮道。《现观庄严论略释》中云:‘生起随解脱分之欣喜者,获得随抉择分。’

  本体:世间之修所生慧。

  分类: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世第一法)位。……如是四种抉择分每一种也可分为小、中、大三类,总共有十二类。《现观庄严论》中云:‘此顺抉择分,即有小中大。’”

  阿底峡尊者所造之《菩提道灯论》云:“由圣教正理,定解一切法,无生无自性,当修无分别。如是修真性,渐得暖等已,当得极喜(初地)等,佛菩提非遥。”《菩提道次第广论》云:“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又加行道世第一法,尚须总相证无我义,而许现在初发业者,修习空性心离分别,最为相违……”

  他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大乘庄严经论释》、《辨法法性论释》等众多论著,皆对包含加行道在内的五道次第,作了详明阐述。如能广览,相信再没人敢说“诸密教祖师皆无力证知此四加行真义”、“弄不清楚显教法相内涵”了。

  在对五道次第有着清醒认识的同时,藏传佛教针对密宗正行——四续或六续修法,宣说了特定的“预备行”,即前行性质的内、外加行修法。此以自宗宁玛派要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密乘正行修法之前的加行方便。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主要包含“共同外前(加)行”和“不共内前(加)行”两部分。修习外前行的目的,是对整个三有轮回生起坚定的出离心。藏传佛教认为,出离心并非小乘特法,对于大乘学人尤其密乘弟子来说,出离心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认清轮回痛苦和欺惑的本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厌离,才能摈弃世间法,生起精进修道的决心和意乐。大悲不舍轮回,虽为大乘特色,但大悲救世和大智脱俗、殷切出离并不相违,在出世间道中何时皆未开许对轮回法的自相贪爱。

  大小乘经论中,宣说出离心的教言浩若烟海,而藏传佛教的外前行修法,则无疑是集大成者。传统上,为令学人速疾生起无伪出离心,必须反复熏修四种厌世心: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具体内容,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精彩论述,此不赘言。然须强调的是,出离心并不意味着消极逃避,从真实意义上看,反而是彻底转变价值取向之后的一种积极进取。大厌方能大欣,大舍然后大取,了达此点才不会误入歧途。

  然后是不共内前行。各教派在开合上虽略有不同(有说四种,有说五种),但总体上无甚差别。《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讲道:“依靠皈依三宝奠定解脱道的基础,依靠发殊胜菩提心树起佛子如海行为的框架,依靠念修金刚萨埵通过四力来忏悔一切过患之根本的堕罪,供三身曼茶罗可积累一切功德之根本的福慧资粮,一切加持的源泉——祈祷上师可使自相续中生起殊胜智慧,这些是不共内前行五种引导。”下面我们就逐个看看,皈依、发心、忏罪、集资、祈祷上师善知识,是否真如萧平实师徒所言,都是“外道法”。

  佛经论典中找不出皈依三宝的罪过,有关赞叹却随处可见。《涅槃经》云:“若人皈依于三宝,必能解脱诸怖畏。”《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校量功德经》云:“四有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法句经》云:“帝释命终,入驴母腹中,因归命三宝,驴缰解走,破坏坏噐,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去复天身。佛为说偈,帝释闻之,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得须陀洹道。”《木槵子经》云:“时有难国王,名波金璃,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岁贼寇,五谷勇贵,疾病灾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安。法藏深广,不得修行,惟愿垂矜,赐我法要。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者,当穿木槵子一百八个,常以自随,志心无散称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乃至能满百万遍者,当断百八结业,获无上果。王闻欢喜,我当奉行。佛告王曰:有莎斗比丘,诵三宝名,经历十岁,得成斯陀含果,渐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做辟支佛。王闻是已,倍复修行。”《万善同归集》云:“皈依三宝无上福田,起坚固心具不坏信,离五怖畏成三菩提,最初之因缘,摄一切善法。”

  上述教言不仅对皈依三宝赞叹有加,而且讲到至心念诵皈依偈功德无量。——这恰是藏传佛教徒孜孜不倦地修持的内容:修一遍五加行,至少须念满十万遍皈依偈。现实中,不少行人一生内虔修过数遍乃至数十遍五加行!倘若谨遵佛敕如理修行,真是“外道法”、“违背师教,离经叛道,背反佛意”的话,那么请问:是否只有取消皈依修法、肆意轻毁三宝,才能算是内道法,才能算是顺从佛意呢?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指出,皈依是区分内、外道的重要标准,其基础是清净的信心。对皈依和净信不满,这样的“佛教徒”的确少见。

  有人以为,“四皈依”是藏传佛教独家说法。事实却非如此。譬如,汉地早晚课本中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开头就是“南无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请注意,金刚上师排在首位。)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有目共睹,堪为明证。

  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对此有感人至深的论述,并且窍诀性地将四无量心归摄为“心地善良”。此外,该论还对发心仪轨、愿菩提心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行菩提心学处(六度)作了圆满开显。最后总结道:“所以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讲相续中生起这一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如果离开了这一菩提心宝,那么无论见修的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起不到任何帮助。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但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与外道没有区别了。”

  由于菩提心是大乘显密共许的要点,争议不大,故此从略。

  接着看第三个加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如是介绍忏悔的意义和方法:

  “丁一、忏悔之理:

  相续中生起甚深道之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习气。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中显现证悟的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好比镜中要映现出影像,擦拭镜面十分关键一样。为此,佛陀宣说了不可胜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而在这所有法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念修上师金刚萨埵。……所以,不论是任何人进行忏悔,尽其所能具足四种对治力都相当关键。

  丁二(四种对治力)分四:一、所依对治力;二、厌患对治力;三、返回对治力;四、现行对治力。

  戊一、所依对治力:

  在这里,所依对治力就是指,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具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在别的场合也有其他忏罪的所依对境,比如在《三聚经》中的三十五佛或者善知识、佛像、佛经、佛塔等前进行忏悔都属于所依对治力。此外,发愿行菩提心在一切忏罪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堕罪,也只能稍稍减轻而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如《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脱,彼者善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戊二、厌患对治力: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进行发露忏悔,显然不能得以清净。如《三聚经》中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此外大成就者噶玛恰美仁波切也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戊三、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如《三聚经》中说:‘从今以后,必断严戒。’《极乐愿文》中也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戊四、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尤其是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等等,这些都属于现行对治力。

  从前,无等塔波仁波切的一个修行弟子向他请教:‘我往昔以贩卖佛经维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请问上师,我该如何进行忏悔呢?’仁波切说:‘就造那些经典吧!’于是那个人着手造经典,结果经常心思外散。他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汇报说:‘造经典时我心思也是经常散乱,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恐怕没有比护持本性更甚深的吧?’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因此,净除罪业的方法没有比修菩提心以及恒时护持无伪的实相更为甚深的了。在这里,也要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修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等。”

  即使观想金刚萨埵形相,也须远离实执:“这种明观既不是观想成唐卡或壁画一样扁平的,也不是观成土像、金像那样实质物体自性或无情物的形体一般。从显现的角度而言,包括主尊的双目黑白颜色在内都要互不混杂地观想得清清楚楚;从空性的侧面来说,没有一丝一毫实质身躯的血肉内脏等等,就像空中显现彩虹或无垢水晶宝瓶一样。”(同上)

  由此可见,除了观想和持咒,虔诚皈投三宝、发殊胜菩提心、强烈的追悔心、宁舍生命亦不再造恶的决心,以及护持实相本性,这些都是忏悔修法的要素。萧平实对这些内在要素的抹杀,并不能降低作为有机整体的密宗忏悔修法的殊胜性。

  莲池大师在《瑜伽焰口》中开示道:“金刚萨埵百字咒  此咒乃补阙之谓也。或行者,手印不次第,观想不专注,真言恐淆讹,如是等过,诵此咒已悉皆清净。复回观自心月轮上金色阿字,一气默持二十一遍。则前来能想所想一一作行皆不可得,若不如是,则堕有为矣。……阿字者,无生义,亦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如上所作,皆以如幻三昧,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事。虽有种种差别,以此字威力印之,当体亦无差别,究竟证入无生自性之涅槃也。又上来所作,皆从因缘生,而法性实无生也。论云: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缘生法不生,缘灭法不灭。于吾体上,何曾有丝毫增益损减也?所谓焰口,岂易语哉!”法护等论师所译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云:“又底哩三昧耶王经说对治行云:若闭目观缘诸佛菩萨,诵百字明八千遍已,开眼备睹佛菩萨等,得离彼罪。”汉文大藏经密教部中,对百字明的介绍和赞叹就更多了。倘若此法真的“实质是为‘鬼神祈请忏悔咒’,其实是双身邪淫法门的咒语”(《狂密与真密》),又怎能瞒过莲池大师等历代圣祖的慧目呢?难道汉文大藏经和众多祖师大德,都成了鬼神法、邪淫法的后台吗?希望萧先生说话,还是三思为妙。

  藏传佛教极为重视的三十五佛忏,则与汉地盛行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渊源颇深。三十五佛是八十八佛的后半部分,出自《佛说决定毗尼经》(蕅益大师《阅藏知津》谓彼“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四优婆离会异译”)。经文讲道:“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当三十五佛边,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忏悔法者: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如是舍利弗,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菩萨于诸法界心不动摇。……又舍利弗,师子兽王大吼之时,其余小虫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如香象其所负重,诸驴骡等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如释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贫穷之人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舍利弗,于意云何?如金翅鸟王所有势力,鹫鸽等鸟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如是舍利弗,菩萨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势力,所有之罪依出离智,得见诸佛及得三昧,非一切众生声闻缘觉,所有犯罪忧悔之事而能得除。菩萨若能称彼诸佛所有名号,常于昼夜行三事者,得离犯罪及诸忧悔,并得三昧。”

  不空三藏所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后面,专门附了一段话:“右此三十五佛名并忏悔法,出乌波离所问经,能净业障重罪,现生所求禅定解脱及诸地位皆能满足。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功德广多文烦不能尽录,但依天竺所行者略记之,余如本经所述也。”

  所以说,无论金刚萨埵修法还是三十五佛忏,都是十分殊胜的大乘忏罪法门,并非什么“外道法”。萧平实师徒的指责毫无道理。

  《禅秘要法经》(鸠摩罗什大师译)云:“佛告禅难提,及敕阿难:佛灭度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忏悔者,欲灭罪者,佛虽不在,系念谛观形像者,诸恶罪业,速得清净。……见此事已,复还摄心,如前观一佛像,尔时彼佛光明益显,不可具说。复持澡瓶水,灌行者顶,水相光明,亦如上说。如是七遍。佛告禅难提:此名观像三昧,亦名念佛定,复名除罪业,次名救破戒,令毁禁戒者,不失禅定。佛告阿难:汝好受持此观佛三昧灌顶之法,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当广分别。佛说是语时,尊者禅难提,及诸天众,千二百五十比丘,皆作是言:如来世尊,于今日为诸众生乱心多者,说除罪法,唯愿世尊更开甘露,令诸众生于佛灭后得涅槃道。禅难提比丘,闻佛说此观佛三昧,身心欢喜,应时即得无量三昧门,豁然意解成阿罗汉,三明六通皆悉具足。佛告阿难:此想成者,名第十九观佛三昧,亦名灌顶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分别广说。佛说此语时,诸比丘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观虚空藏菩萨经》云:“尔时当起是想:是虚空藏菩萨顶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佛像现,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现,虚空藏菩萨身长二十由旬,若现大身与观世音等。此菩萨结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众法音与毗尼合,若此菩萨怜愍众生故,作比丘像及一切色像,若于梦中,若坐禅时,以摩尼珠印印彼人臂,印文有除罪字,得此字已,还入僧中如本说戒。……佛告优波离:持是观虚空藏法,为未来世无惭愧众生多犯恶者广分别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由此可见,《狂密与真密》所言“密宗之如是观想除罪之法亦复如是,纯是愚人妄想之所想也,无有实义,终无饱食之实质故……终无消罪之实质故。由是正理,说此密宗观想名为‘妄想者所想’也”,是十分错误的。佛相、密咒、刹土等净缘起,实为如来智悲力的不思议幻现,故此依靠四种对治力,诚心观想如桥梁般连通相对层面和绝对层面的胜妙境相,必能有效地净除罪障。性相融通事事无碍的实相义,是观想除罪法的坚实基础。

  第四种内前行为供曼茶罗。佛经论典中讲到的供养法,有实物供养、意缘供养和意幻供养,供曼茶罗实际包含了这三种方法。修此法者需具备极广大的心量,明观自身现在所处世界之外,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刹土,彼具无尽美妙的物品,复起妙观摄取如是无量财物虔诚供养一切佛菩萨。以此方便,可迅速圆满福德资粮。因为心力无量,供品无量,供奉对境无量,故所集福德亦复无量。

  莲池大师《瑜伽焰口》详细介绍了曼茶罗修法:“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定智力应念而现,不涉筹量,如幻术力,刹那顿彰,大小染净,随心应量。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庄严等事,忽然不见,问弥勒曰:适来境界从何处去?曰:从来处去。曰:从何处来?曰:智慧中来,依智慧神通而住。若随法性,万象都无,随愿智力,何所不成乎?……‘铁围山’:念真言时,手拈花米于曼怛上右旋散洒,如空注雨,成此二山。……‘金刚地’至‘而作拥护’:此成金刚界,手拈花米于曼怛啰中间书一吽字作拥护,排列花米,从中间而出。胜金刚地基者,赞智力所现,不同众生妄想也。……念真言时,应观心月轮上有金色嗡字,此名庄严一切佛刹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入此定已,能从无住本建一切法。法句经云: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诸法。故于真空自性之中,默想嗡阿吽,一念顿成十方世界所有天妙曼怛等哑哩干五供。犹如普贤云集供养者,正明其供养之心广也。遍空充界者,明此供横遍十方也。尽轮回而无间者,显此供竖穷三际也。……”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对六度均依心而立所作的精妙论述,历历在耳。同样,护法菩萨在《成唯识宝生论》中讲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无边资粮易为积集,不待多时,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逝行处,犹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愿求当能圆满,随意而转。……若异此者,所舍之物尽持行施,及所遗生,何能总遍令其欢喜惬顺求心?此即便成无边际境,所为施事,无有竟期。又复所有广为利益有情戒等,于诸无障有情之类,随彼乐欲悉能称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觉资粮。由斯但自心,复何须外境?若许外事,复与正理义有相违,故知境无,斯成胜妙。……然于施等,各随其事,而能获果,实不假藉识外境事。”既然空有二宗异口同声,萧先生再怎么想不通,也只得忍气吞声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