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十二、修习十二因缘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十二、修习十二因缘
修习十二因缘
若谁见缘起,
谁即见法;
若谁见法,
谁即见如来。
十二、修习十二因缘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十二因缘,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听闻正法,造作一切善行,最殊胜的上品动机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此,当以造作的菩提心摄持而修学一切法门。也就是以为利益有情、欲求证得无上菩提的意乐来学习诸佛教法的重要基础与不共见地 ―― 十二因缘的修习之理。
大听言之,在十二因缘中即已成立了轮回与涅槃之法。此中,观待乐求解脱的二乘行者而言,必须一心厌背三有苦、希求解脱乐,此固然是经由证悟自身的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与还灭门,生起证得流转门与还灭门的智慧而出轮回得解脱;观待趣入成佛之道的菩萨行者而言,也必经由证悟众生的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与还灭门,生起证悟众生的流转门与还灭门的智慧而得以真实发起大悲心、菩提心乃至修学菩萨行。如此说来,不论是自利或利他,证悟十二因缘是欲求决定胜的行者所必须修习的。
一、 思维修不修习十二因缘的功德:
修习十二因缘的功德,即:1.能生出离心。2.能相应解脱道。3.
能发大悲心,趣入大乘。4.能成就三士道功德。反之,即为不修习的过患。
二、 思维总的缘起正见之义:
当知佛教的教义及功德,是建立在缘起正见之上的,缘起可从听
的角度思维,以及个别的角度思维。缘起梵语谓:[ 扎地达 ],意指诸法皆依于值遇因缘、观待条件、依仗假立三种因缘随一而成立,这点是显而易见的。龙树菩萨《中论》说:
[ 若彼非缘起,斯法未曾有;如是非为空,斯法未曾有。]
意思是,诸法必是缘起也是性空,缘起含遍于一切法上,没有一法不住于性空缘起的实相。若就狭义的缘起之义而言,缘起梵语谓:[ 扎地达萨咩巴达 ],意指诸有为法皆随行于因果而有,安立于因果缘起之上。诚如经说:
[ 任由缘生即无生,智者证诸缘起法,即亦不依二边见,了知具因聚缘法,无因无缘法非有。]
明确地说明了,诸有为法皆依因缘的和合与灭失而有生灭,这是佛教各宗所共许的有为因果缘起。
在佛教的教理中,[ 缘起正见 ] 极为重要,若不通达缘起正见,则不能生起中观正见,更无以如实趣入修行、累积资粮、圆满佛果。此如《稻竿经》说:
[ 诸比丘,若谁见缘起,谁即见法;若谁见法,谁即见如来。]
所以,了知总的因果缘起或粗细分缘起之义,尤其通达个别的十二因缘的染净因果实属必要。
三、 思维十二因缘的支分差别:
1、 无明支 ―― 特指凡夫俱生心中的人我执所摄的愚味心所
(即颠倒见,执我为实有的补特伽罗),此与证人无我的智慧的执取方式正相违。圣者心中因为已经没有第一支无明,具足亲证无我的智慧,故不再新造轮回引业,如世亲菩萨《缘起经释》说:
[ 见地无能引,离爱无后有。]
一般而言,无明分有两种:
① 俱生无明 ―― 即受到往昔无明习气染污而有的俱生执
法(先天具有)。
② 分别无明 ―― 即经由宗派学习,见地受了影响而生起的
分别执法(后天薰习)。
此外,《集论》中则说无明有:
① 业果愚无明 ―― 即迷蒙于业果,不知取舍而造作轮回的
恶引业、满业、感招堕入恶趣(其对治道 ―― 深信业果)。
② 真实义愚无明 ―― 即迷蒙于空性义,颠倒执著诸法实有
而造作轮回的善恶引业、满业(其对治道 ―― 证无我的智慧)。
2、 行支 ―― 即是业(以思心所的意业为主,三界唯业,从因果而说),必是由自因第一支无明所推动造作的业,此中分有:
① 非福业 ―― 由造恶业,牵引有情投生轮回三恶道的能引恶趣业。
② 福业 ―― 由造善业,牵引有情投生轮回的欲界人天的能引善趣业。
③ 不动业 ―― 由世间止观双运道摄持,牵引有情投生轮回的色界(有十七天 ―― 初禅有三天,第二禅有三天,第三禅有三天,第四禅有八天),无色界(有四天)的能引上二界业。
所以,从最低无间地狱乃至最高有顶天、不外乎是由业所感,此能感业都名之为引业;而在投引六道随一的果报中,令所蒙受的苦乐果或因缘条件圆满不圆满的业,称为满业。显然,不论是造作何种善、恶业因、皆来自无明因推动,自造自得。
3、 识支 ―― 是由行支所发起的意识心王,此可分为:
① 因位识 ―― 指最初不论是造何种善业,恶业或无记业,业造完之后转成业习气的形态,此一不断不常、永不失坏的业习气因具有感果能力(已造之业不失,但也不恒常存在);既有感果能力,则必须有其存放处(如仓库),此即因位识(如认许第六意识或阿赖耶识为存放业习处)。
② 果位识 ―― 如以下一世感得投生为人道的胎生而言,是随著业习气,依因缘成熟,从中阴的最后边际心,最初投入父精母血时的结生心识,就称为果位识(由于真实义愚增上力故,形成苦谛)。虽然第三识支内分为二,但主要是指因位识。
4、 名色支 ―― 指有情相续所摄的身心。名是指非色的四蕴、即受、想、行、识,属心王心所;色则指色法,当下特指色身。所以名色内分两支:
① 名 ―― 由最微细的心入母胎而形成名。
③ 色 ―― 由最微细的风(即气)而形成色。
如何安立名色?乃由识支所引发,也就是从中阴的最后边际心入
了母胎,结生的第二刹那开始,乃至六处尚未圆满显露之际,如羯罗蓝位时,就称为名色(即由入胎的第二刹那而始)。这样看来,名与色皆依因缘而感得(风与心即为彼因),由此也得善为证成了确实有前生后世(胎儿的身心,来自于前世的中阴身的细分风心相续),父精母血只是结生的助缘罢了。
1、 六入支 ―― 在名色位之后,本来于名色位时身心显现不
明,稍显粗糙,而后才渐次于胎中慢慢显露圆满,孕育长成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就是六根,虽然这时六根已渐显露,乃至开始根境识和合,但是并无能力受用境的变化。这是以胎生而说的,一般化生并无此结生之理,而是诸根顿起;湿生则无住胎,余皆同胎生。
2、 触支 ―― 即集摄根境识和合,如六根对三境随一(可悦
爱,非可悦爱及中庸)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所缘)而生六识。从集摄根境识和合乃至不知苦乐感受时或尚未情绪反应前,称为触;触也分六种,如以眼而言 ―― 以眼根缘色尘,故色触和合,形成眼触,余五根类推。由此,开始有能力受用所触之境。所以,触受有别,应是先有根境识和合,再取受用之触,由触的受用境,才产生苦乐等情绪感受。
3、 受支 ―― 受之缘起,是由触取三受用境(可悦爱、非可
悦爱是中庸),而顺生苦乐舍三受(属异熟受用)。现行三受随一,必已对境产生了情绪变化或蒙受作用,只是还不能具体地了知生受的因缘罢了。
4、 爱支 ―― 属于烦恼,为感果的俱作缘。以业力故,有情
蒙受著苦乐舍三受随一,与此同时,也滋生三毒随一。也就是说,由乐受起不离爱,由苦受起乖离爱,由舍受起等分爱,以此继续轮回生死。此中特指贪爱(如火初燃烧时为爱),如云:
[ 爱不重,不生娑婆。]
有说:[ 由受缘生爱 ] 者,是指从无明倒执诸境,和合触缘,
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5、 取支 ―― 也属烦恼,此中特指贪爱。爱支与取支,只是
前后的贪爱程度不同而已,由此爱支转增至猛利强盛的贪爱,就称为取(如火燃烧极为旺盛时为取)。取有四种:
① 欲取 ―― 即贪爱欲尘,如五根随逐五尘起贪著,转增炽
盛。
② 见取 ―― 即执取不正确的恶见、邪见,不得解脱视为解
脱而起的贪著。
③ 戒禁取 ―― 如于恶戒、牛狗戒、外道戒等,倒执此诸戒
法为真正解脱道而起的念著。
④ 我语取 ―― 即执我为实有的我见,并对我见执最殊胜,
转增贪爱。
6、 有支 ―― 为业习气,属于七有中的业有(七有是:中有、
生有、本有、死有、惑有、业有及有有),是由十二支中的第二行支造业,业造完后转成业习气(感果的主因),安立于意识上(储藏因位识);尔后的业习气,在临命终时经由爱取烦恼的滋润(感果的助缘)而引生后有 ―― 所以也因此说有支是指具有感果能力的业习气。一旦有支现起即必投生,难有转折(以因缘成熟,已转成具力的投生力量)。
7、 生支 ―― 是指,从中阴的最后边际心入了母胎,父精母
血结生时所形成的五蕴,此时五蕴极为微细,渐成风脉明点 ―― 即前生心识最后舍生之处从心脏部位而出,今生心识最初托生之处从心脏部位而入,一入了母胎即结生,然后再扩展至脉、能量(明点)或者色法、渐次由细转粗、此称为生。生支与识支(指果位识)有同位。一般将最初结生的第一刹那,通称为生有,又分胎、湿、卵、化四生而天道皆为化生,人道(主要是胎生)、饿鬼道、畜生道四生皆有(此也有异说),地狱道则为化生,以投生不同道,投生之理则有不同;相同的是,不论那一道,只要不断尽烦恼就不能截断投生。
8、 老死支 ―― 老死是从生支而有,最初投生的第一刹那的
五蕴为生支,其第二刹那的五蕴为老支(刹那刹那变老),死则是指一期生死的最后,当舍离了同类种的五蕴,即为死亡,一般也有将死亡区分将死、正死、已死等不同阶段。由于有些有情尚未老就死的,如一结生即死,也已老而未死,因此将老死归为一支。老支与名色、六处、触、受等支亦为同位。
四、 思维染净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分有,染污品轮回的流转门与还灭门,以及清净品出轮
回的流转门与还灭门,共成四种,即:
1、 染污品轮回的流转门 ―― 是指轮回所摄的流转生死过程的
十二支缘起,《稻竿经》说:
[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无著菩萨则说:
[ 诸有为法,都具足了不动缘、无常缘、能力缘。]
意即,总说了诸有为法皆由本身相顺无常的因缘所生,并非无因
生,也非创世主心动意想而生(如苗芽是相顺的无常之因,乃由种子、阳光、水份等多因多缘感得苗芽的生长,不可能由石头生苗芽)。别说了染污品的流转门,即如经说:任从无明之缘而行、从行之缘而识、从识之缘而名色、从名色之缘而六处、从六处之缘而触、从触之缘而受、从受之缘而爱、从爱之缘而取、从取之缘而有、从有之缘而生、从生之缘而老死、忧悲苦恼意不乐,及诸错乱如是而生,此为苦之大蕴。
2、 染污品轮回的还灭门 ―― 亦如经说:任从生之缘而老死、从有之缘而生、从取之缘而有、从爱之缘而起、从受之缘而爱、从触之缘而受、从六处之缘而触、从名色之缘而六处、从识之缘而名色、从行之缘而识、从无明之缘而行。
3、 清净品出轮回的流转门 ―― 即从无明灭故行灭,乃至从生灭故老死灭。
4、 清净品出轮回的还灭门 ―― 即从生灭故老死灭,乃至从无明灭故行灭。
要言之,为了厌离轮回的过患,欲求涅槃的功德,当勤精进,反观自照,思维我与有情之所以流转生死受苦,以及得以出轮回得解脱的流转还灭因缘,依此遮止苦及苦因,造作乐及乐因,这才是修学十二因缘的主要意趣。
五、 思维支分略摄:
十二因缘可含摄为四支,即先说远的因果 ―― 能引支与所引
支,后说近的因果 ――能生支与所生支,是为两重因果,亦即:
1、 能引支 ―― 即无明(但生染污无明为主,为俱
作缘),行(如种子,为近取因)、因位识(第六意识或阿赖耶识)二支半。
2、 所引支 ―― 名色、六入、触、受四支。
3、 能生支 ―― 爱、取(如阳光、水份,为俱作缘)、
有(具力感果的业习气)三支。
4、 所生支 ―― 果位识(即结生识)、生(指生有)、
老死二支半。
那么,这四支两重因果有何差异之处?原来在十二支中,一是以能引因,[ 引 ] 苦果,故名能引支、所引支;由能引因所引的苦果 ―― 四支所引支是苦的基础,随时可生苦。另一是以能生因,[ 生 ] 苦果,故名能生支、所生支;由能生因所生的苦果 ―― 二支半所生支是苦悉已成熟时之体,是从最初的因到它的果的成熟。
而且,能引支与所引支之间不一定两世圆满,这是什么意思呢?譬如生前由无明推动,同时间杂造作了感招畜生道及天道的两种业行,故在有情心续中同时有将感招人道与畜生道的二组能引支;但至临命终时若先现起投生畜生道的有支(由爱取的滋润),则下一世含遍先行圆满畜生道的六果,如此一来,将感人道的能引支与所引支,即非两世圆满。
能生支与所生支之间一定是两世圆满,没有间隔,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临命终时若现起能感招彼果的有支,则必于下世感得彼果。
世尊如是安立,是为了去除众生不知轮回过程的迷蒙;虽是两生因果,但事实上,同轮十二因缘是由圆满六因六果而感果的。也就是说,十二因缘的次第是无明而行等 ―― 当然在行之前必有恼 ―― 造了行业后转成业习气的形态存在,安立在意识上(因位识),临命终时即由爱取烦恼为助缘予以滋润此业习气的有支。因此,无明行识爱取有这六因,如果下世将感果,则必于今生悉数圆满;亦即先成立六因,来世再悉数圆满感得投生的生(或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及老死这六果,故说圆满同轮十二因缘的次第为六因六果。
这就像稻竿(稻茎)的成长一样,主要近取因是稻种,俱作缘是阳光、水份、肥料等,因缘成熟才形成了稻竿;如是,由无明推动造作身口意的有漏善恶业行,业的第二刹那转成业习气的形态安立在因位识,后由能生支爱取滋润业习气,转成具力,而为引生下世感果的有支,就这样形成了轮回的五蕴或四蕴投生,这是生死流转次第,类似于稻竿的生长过程。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截断轮回因,轮回即无始无终,上至无色界有顶天下至欲界无间地狱,无一例外,唯有一世又一世轮转不已。祖师曾说:
[ 在此三界牢狱中,烦恼枷锁系系缚,恶业暴风猛吹荡,苦箭如雨降损害,独自流浪苦荒野。]
应如是思维。
六、 思维几世圆满及其作业:
如前所述,佛说十二因缘是依于两重因果 ―― 为了让有情了知
两重因果才宣说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因缘的次第;然而同轮十二因缘的感果次第,应为:六因六果 ―― 即无明、行、识、爱、取、有六因(即能引支与能生支),先是在同一世圆满,生、名、色、六入、触、受、老死六果(即所引支与所生支),则后在同一世圆满。
那么,同轮十二因缘由几世圆满呢?可分两类:
1、最快两世圆满 ―― 如今生为人道,造了杀生的恶业,同时
也修习布施、持戒等善业,如果临命终时先现行善业习气,并由爱取烦恼助缘滋润,如此六因形成,来世即感得彼善趣六果,故同轮十二因缘的六因六果最快两世圆满。
2、最慢三世圆满 ―― 即同轮十二因缘,最慢从第三世乃至无穷世圆满,如临命终时不现起爱取滋润另一组的业习气,下世就不感招此轮的六果,即成三世,也可能间隔无穷世而感,即名三世上 ―― 凡三世以上感果者皆属三世所摄,故同轮十二因缘的六因六果最慢三世圆满、尽管如此,不同轮的十二因缘也是可以一世圆满的。
究实而言,十二因缘染污品的流转门,就是集谛与苦谛,亦如龙树菩萨说:
[ 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意即:
烦恼集谛 ―― 1无明、8爱、9取三支 ―― 是轮回的助缘(此属烦恼,为集谛所摄)。
业集谛 ―― 2行(业)、10有(业习气)二支 ―― 是轮回的主因(此属业,为集谛所摄)。
苦谛 ―― 3识、4名色、5六入、6触、7爱、11生、12老死七支 ―― 是轮回因缘的果报(此属苦果,为苦谛所摄)。
所以,苦集二谛的因果次第可依十二因缘而成立,而且必依前前支而有后后支,若不遮止前前支即不能遮止后后支。
最严重的也最值得注意的是,因既为果,果又为因,都同时不断地在缔造新一轮的十二因缘,如犯了罪被关入牢狱,仍在牢狱中继续犯更多罪一般。换句话说,我们都在感果中又起烦恼,如所引支与所生支的名、色、六入、触、受、老死等缘起日日与我们为伍,当六根对六尘起六识时就产生了苦乐舍三受随一,由三受随一又生三毒随一而造业,由造业再累积下世感招苦果之因,也因为如此,凡夫如我者就不断地缔造自身的十二因缘,生生世世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综言之,染污品流转门的缘起的特质或不共作业是:
① 有无明 ―― 就障碍了见真实义,推动造行业。
② 有业 ―― 就种下了感得下一世果报的种子。
③ 有意识 ―― 就可含藏业习气而引生后有。
④ 有名色 ―― 就可产生遍取后世的身心。
⑤ 有六入 ―― 就可圆满后世的身心。
⑥ 有触 ―― 就可决定受用,根境识和合。
⑦ 有受 ―― 就可感得并蒙受由烦恼与业所感得的果报。
⑧ 有爱 ―― 就可摄取下一世继续感得投生。
⑨ 有取 ―― 就可加速感得投生。
⑩ 有有 ―― 就决定继续投生。
⑪ 有生 ―― 就有老死。
⑫ 有老死 ―― 就有痛苦,忧悲苦恼。
七、 思维由十二因缘而修习三士道:
1、 下士道法 ―― 由知依无明造非福业(属恶引业 ―― 造十
恶业道,感得三恶道随一),思维由此必感三涂而令求出离与奉行业果。
2、 中士道法 ―― 由知依无明而造福业(属苦引业 ―― 造十
善业道,感得欲界人天或净土)或不动业(属善引业 ―― 造世间止观双运道,感得色界或无色界),思维由此必感轮回善趣而令求出离与修习三学。
3、 上士道法 ―― 由知一切众生依无明造非福业、福业、不动
业,思维由此必感轮回善恶趣而令求出离与修学大乘道果。
八、 修习十二因缘的生起之量:
如是,数数思维我的十二因缘,以及我与有情轮转生死的情
况 ―― 既然同轮十二因缘最快两世圆满,则显然必须承许或相信有前生后世而趣入修习。当知善恶因缘成熟时,感招苦乐果报是决定的,是不可逃避的,所以须由善为修习十二因缘之义而少做三门恶业,多行三门善业;进而定解轮回过患与解脱功德,深知我的十二因缘与苦集二谛的相互关系、原来我的轮回因果俱在于此(知苦),由生厌离而致力于断苦因(断集),为了证得息苦乐果(证灭),故须修习息灭苦因之道(修道)。也就是,依此而坚固猛利地生起应知苦谛、应断集谛、应证灭谛及应修道谛之心。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
此修习十二因缘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十二因缘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止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