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五、修习精进度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法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五、修习精进度

  欲求自利二乘人,

  犹见勤如救头燃,

  为利众生启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二十五、修习精进度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精进度,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究竟说来,精进一切白法的根本。就像道的修习和圆成而言,最初靠精进生起趣行善法,中期靠精进坚持修集善法,后期靠精进贯彻完成善法,初、中、后三期都极重要。其实,一切佛法的理论、思维都必须落实在当下身心的观照与改变,这点也须靠精进方能成办。学佛的人若具足精进,就像 [ 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 的缘起性的道理一样,正是在创造生起功德的缘起。若不精进,如同挤沙不出油,种下错因即不得果,心中当然就难以相应或通达法义,又何况是得到佛法的殊胜功德呢?凡事欲求有所成就,除了方法正确外,具足欲求与精进则是另一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为成道业应勤精进,在这点上,无论如何是值得格外重视的。

  在此简述,菩萨如何修习精进度之理,可分以下几项来说明。

  一、思维精进的定义:

  凡是以善法为所缘,具足勇悍修行的行相之心,就是精进。也就是好乐行善利他的心,并且依此意乐没有颠倒地策励身口的善行的业,都是精进。一般人所谓的努力与精进其实并不相同,精进必须具足善心,并且依于好乐行善的心推动造作,是依于善法而行的;精进度更是属于堪能导生成佛的菩萨行,必须具足菩提心与空正见摄持而行,因此内容有所差异。

  二、思维生起精进的功德:

  正发精进之前,应先思维精进有什么功德。信(信心)、进(精进)、念(正念)、定(禅定)、慧(智慧)五根是成就佛法功德的主要因素与方便,而重要的利器 ―― 精进便是属于其中之一根。如云:

  [ 资粮善中进第一。]

  意即,一切资粮善法之中精进是第一殊胜的,因为有了精进才会有所成就。依于精进,自然就乐于行善,易得世间与出世间种种功德。要之,能断恶修善,能修习三学,能渐渐地去除无明,能修证完成菩萨的主要功课 ―― 六度四摄等善法,历经五道十地,最后依此圆满二资粮,证得佛菩提,唯一就是依于精进而已。可以说,没精进便没有佛道可言。

  三、思维精进的相违品 ―― 懈怠的过患:

  精进的对反就是懈怠,精进心与懈怠心是不能同位、同有的。一般而言,懈怠有三种:

  1. 贪着恶事、或世间法的懈怠 ―― 因为这既不是缘着善法,也不是好乐行善的行相;从此也可看出,极为努力与劳苦的付出且唯贪爱执着世间法,这并不是精进,而是懈怠。

  2. 拖延消极的懈怠 ―― 是指不把握妙善因缘,等以后有因缘再行善的懈怠。或许由于常执或不积极勇悍,所以做什么善行都显得漫不经心,可有可无。

  3. 退心退怯的懈怠 ―― 是说在内心深处就已认定自己不行,怀疑自己怎么可以做得到,几乎是要放弃了,以心怯弱故,成为最初即不入善行的懈怠。

  不论是谁,在具有这三种懈怠随一的情况下,对于行持善法或发起善心必是不乐行、不好乐的。也就是不乐于断恶修善,不乐于修行佛法、不乐于增长白法,只有生起恶业与烦恼,最后毕竟不得成就,也因此丧失了一切现前、究竟的利益。可以说,懈怠的人即使是一切顺缘围绕具足,也不喜修善、不乐学习的,况且都不具顺缘就更不想修行了,由此就会生起一切过失。

  四、思维精进的种类:

  那么,有哪些所应精进的种类呢?有三:

  1. 擐甲精进 ―― 是说在发起善意乐、造作善加行之前,必须好像披上铠甲去战斗一样。[ 铠甲 ] 即喻加行善行时,内心非常勇悍猛利,心力无边;只要能够行持善法,生起功德,利益众生,即使必须付出极大代价,也都心不怠堕、永不退转。诚如第四世班禅大师说:

  [ 纵然为了一一众生故,必须劫海住于无间火,大悲不忧精进胜菩提,满精进波罗蜜求加持。]

  意即,为了圆满菩提资粮,为了每一一众生 ―― 甚至只为一个众生必须长劫住于无间地狱的大火中利他,也勇悍而行,何况在短时之内不舍精进更是自然不过的事了。

  这就是擐甲精进,为求无上大菩提故,心志坚固,心力具足,能发起无量精进之因,永远不生怯弱难行的意乐而退心。不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成就取决于心力,不具心力难有成就,这是显而易见的,故应格外重视发起擐甲精进。

  2. 摄善法精时 ―― 是指菩萨为了证得无上菩提,必须持续累积福慧资粮,因此生起正行引发六度行及一切善法,而一心好乐行善且无间地修习彼加行的精进。这点,即如无著贤论师说:

  [ 欲求自利二乘人,犹见勤如救头燃,为利众生启德原,发精进是佛子行。]

  意思是,一位只求个人解脱的二乘行人,只是为得解脱果而勤修解脱道,尚如头上着火赶快救火般勤发精进,何况菩萨为了无量众生的利益而志求一切功德之源的佛果,于诸伟大殊胜的菩萨行中,如何不更加生起摄善法精进呢?

  由于摄善法精进的力量,使得未成佛以前,菩萨坚固的利他意乐与加行都是不易变动的、身为菩萨,必须具足三种特质,即:① 净信于三宝。② 悲愍于众生。③精进于菩萨行,此三缺一不可。

  菩萨一心只想利他、这是菩萨的志业,也是伟大的愿行;甚至只为利益一个众生而行小善,即使必须历经长劫累世也不愿放弃,究其原因,便是志求菩提果的菩提心与好乐行菩萨行的精进心所在所致;另外,五根中的精进根,也是特别针对修学菩萨行的精进而说的。事实上,为了利他成佛,菩萨并没有修行的假期,没有休息的时间,心心念念只是缘着一切所行义利之境的众生而尽可能地行善,凡此种种都是属于摄善法精进的范围。

  3. 饶益有情精进 ―― 这是特指菩萨在行持利他事业时的精进。因为众生需要被帮助,众生已经离乐得苦,因此必须运用各种善巧方便 ―― 不论是短暂的、究竟的、严厉的、温和的种种方便而精进利他,好乐勇猛的施与济助,这就是所谓的饶益有情精进。譬如众生内心有忧苦,即予安慰;生活有匮乏,即予施舍;心迷蒙无知,即予法施;内生怖畏、身有病苦,即予开导除苦。举凡致力于帮助众生所需、满众生愿的、利益众生的种种法行,都是身为修学菩萨道的行者所该精进的事行,而且,不需求众生善待回报,不需等众生开口恳求,也不论众生如法或不如法,只要能够真实的利他,菩萨即应做众生的不请之友。

  上述三种具足利他的行善意乐与加行的精进,其实不仅只为了利他,更是为了自利 ―― 或说看似利他,实是自利,因为由此才能圆满、成就自己的菩提资粮,毕竟成佛;反之,不能精进利他行善,必然是难能自利,利他更是了不可得了。要之,没有致力于三种精进随一,绝对难以自利利他,难以获得功德利益,上求下化都成徒具空言罢了;正因为此,勤发三种精进,便是菩萨主要的修行,也正是我们所应效学之处。

  五、思维发起精进的方便:

  圆满佛道必须精进,因此应该知道怎么发起精进,一言以蔽之,发起精进必须去除逆缘,具足顺缘。那么,必须去除哪些逆缘,具足哪些顺缘才可以勤发精进呢?

  (一)、去除障碍生起精进的逆缘 ―― 破除懈怠:

  如前所说,障碍生起精进的逆缘主要是懈怠。懈怠的意思是已经清楚见到能修能行,却不乐退怯、不入修行,这可分为三类:

  1. 想以后有闲暇再修行的拖延懈怠。

  2. 耽着庸凡世俗恶事的贪着懈怠。

  3. 心极怯弱不思精进的退怯懈怠。

  前二者大概都是来自于懒惰或放逸而有,后者则是一直认为自己根本就没能力而只想放弃。毫无疑问,由于这些懈怠,便无法让人生起佛法的胜妙功德,更不用说庸凡的世间利益了。

  那么,如何破除推延的懈怠呢?

  理应思维 ―― 我此暇身无常速疾坏灭,命终以业力故大概堕入恶道,现若不修年老了更不会修,今生不修来世也难再修,故当念无常,如救头燃,生起时不我予的想法,立即发起精进投入修行。

  如何破除贪着恶事、俗事的懈怠呢?

  理应思维 ―― 正法才是生起现前与来世无边安乐之因,舍离了正法而欲求离苦得乐,如同缘木求鱼,精进修学正法才是获得今生、来世安乐的方便、不应目光如豆,心力微小,若只是致力于追逐现世的安乐,应想此世的安乐最多不过是百年而已,一旦福报享尽也就无以为继了。而且纵然获得现世乐果,既是有漏染污的,也是短暂脆弱渺小易灭,与无穷生世的真实安乐不能对比,必然失坏长远利益;假使因而造恶,让自己将来仍须感得三恶道苦果,则更不值,智者当善思量,何者才是所当追求的。

  如何破除心极怯弱,不思精进的退怯懈怠呢?

  理应思维 ―― 精进学法修行不同于世法,必然可以种下善法习气种子,来世必易于赐予乐果,因此不应退心或打退堂鼓,没有天生的释迦,佛和圣者都是由凡夫精进修道而究竟得成就;现若轻易就怯弱退心,放弃修行,则过患无边,必不成就,应如《入行论》所说而思维:

  [ 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从乐趣胜乐,智者宁退怯?]

  此外,应该信解佛是如实语者,佛说众生都有佛性,只要正确精进修行,毕竟成佛。我今已得人身,具足少分善根,也有智慧能力观察取舍,若能精进则渐得成就,何须怯弱!相较之下,现若怯弱或放弃,不能忍受修行的痛苦,以后大概就会一直没有机会,就会一直习于怯弱,就会一直没有自主地流转生死,更有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苦报,更不可忍了。这一切的主因,的确只是因为自己放弃或不数数串习,串习的话,完全停滞不前、不得进步是不可能的;这样说来,为何深怀退意,怯弱不精进行呢?

  (二)、具足助益生起精进的顺缘 ―― 修学四力:

  生起精进的顺缘,必须修学四种力量,即:

  1. 发胜解力 ―― 胜解就是欲求、希求之意。由于见到精进与不精进的功过,且具足信心而策发生起希求,趣入一心好乐行善的精进。如《入行论》说:

  [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

  意思是,生起善法必具希求的胜解,生起希求的胜解的根本则在于深信业果;深信如是因感如是果的业果定律,则易于趣入精进。

  2. 发坚固力 ―― 坚固就是精进已生,能令不退。无论做什么事情,既发精进,即应坚固不退,最初应先善加观察可行与否,如果见到可以成办,则毫不犹豫,趣入精进;在过程中也不轻易放弃退心,最后必能贯彻究竟,如《入行论》说:

  [ 首当量己力,应为不应为,不宜暂其为,为已勿稍退。]

  尤其,为了能够令善行贯彻究竟,必须生起三种慢:

  ① 事业慢 ―― 应想:必由自身亲自发起坚固精进,成办正因。就勤修诸善而言,他人的指导与鼓励固然是必须的助缘,但更有赖于自己的坚固立愿;而且原是自己想修道的,是自愿取受的,不必过于依赖他缘,唯应自修。

  ② 功能慢 ―― 应想:世人为了没有多大意义、得不得果都不能百分之百肯定的世间法或庸凡之业,尚且忙碌半天,而我为了决定性能证能得的无上菩提,为什么不具足坚固勇悍的心力精进呢?

  ③ 烦恼慢 ―― 就是生起随顺烦恼的行相,与烦恼战斗。也就是说,由自立誓,勇猛发愿当战胜三界一切烦恼,故当心力勇悍,先行战胜自己的一切烦恼。譬如发起我慢行相,来催伏我的我慢;发起嗔恚行相,来嗔恚我的嗔恚。

  3. 发欢喜力 ―― 应想世人只为短暂乐果,尚且努力不懈成办,我今为具足广大利益的法业,怎不欢喜精进而行?为何要饱足,要满足呢?因此见到精进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法的无边功德;反之,放逸懈怠则能生世间恶法的无边过患,由是内心决定必依精进修行善法,欢喜不饱足,这就好像小孩嬉戏浑然忘时,欢喜而没有饱足;又似烈日下的大象,因为非常炽然而快步地奔向沁凉的莲花池去,感到心昂欢乐一样。如《入行论》说:

  [ 为成所求善,应乐趣彼业,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4. 发暂止息力 ―― 虽然精进必须不断持续,但因长时精进善行,易令身心疲劳,致使心力变得后继无力,不是那么勇猛精勤,有生退心或放弃之虞;这时为了能持之以恒,细水长流,必须善巧调整,或暂时休息、搁置,让身心在获得休息后,仍然恒常发起精进。不应因为不断勇悍精进致使身心感到疲累,后来一想到修行就感到畏惧,甚或丧失兴趣、进退失据,如此就难得利益了。有时,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完成了,就该毫不眷恋地放下,以便再继续造作其他的善行。总之,要避免随意的放弃与倦退,要避免无知短视,只妄求短暂成就;相反的,为了达成长远的目标,即须意乐清净,方法正确的持续投入,如钻木取火一般。暂时止息,蓄势待发其实是生起恒常猛利的精进的顺缘之一,故应从最初精进到最后圆满之间,善巧地发起暂止息力,这就好比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的道理一样。如《入行论》说:

  [ 身心俱疲时,暂置为久继,事成即应舍,续行余善故。]

  六、思维发起精进的意乐:

  菩萨修学精进度是为了利他成佛,当然必须具足六殊胜或以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最起码应具足菩提心、空正见摄持而勤发精进。

  首先,具足六殊胜而发起精进,是指:

  1. 依殊胜 ―― 以菩提心为心所依而修习精进。

  2. 物殊胜 ―― 以一乘无限的法界观或愿总行一切的意乐而修习精进。

  3. 所为殊胜 ―― 以为令一切众生依次获得短暂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利益而修习精进。

  4. 清净殊胜 ―― 以为了清净一切众生相续的二障垢染而修习精进。

  5. 善巧方便殊胜 ―― 即由通达能精进的我、所精进的对象与精进的法行皆无自性的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习精进。

  6. 回向殊胜 ―― 即将此修习精进的善根功德,悉数回向转成清净利他以及成就无上大菩提。

  其次,是一度摄六度,即:

  1. 精进的布施 ―― 是指自能精进,也令众生趣行精进;或说愿将修持精进的功德布施一切众生而修习精进。

  2. 精进的持戒 ―― 是指以清净广大的利他心摄持而修习精进。

  3. 精进的忍辱 ――是指能耐他人怨害、中伤、能堪忍身心疲劳、伤毁而修习精进。

  4. 精进的精进 ―― 是指以一心好乐行善的意乐而发起精进,并且心生爱乐一切大乘法行。

  5. 精进的静虑 ―― 是指以离诸沉掉的专注力而修习精进,并一心回向无上菩提。

  6. 精进的智慧 ―― 是指由证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习精进。

  应具足如上所述清净意乐而正修习。

  七、 结语

  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披戴坚御精进甲,断证功德弦月境,众行进趋具义利,所

  作终悉如愿成,知此懈怠悉净除,伟大精进佛子行,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意思是,修学佛道的行者一定要披戴着精进的坚固铠甲,心力无边而勤发精进,断证功德就会像弦月慢慢的趣入满月般渐得圆满;由于乐于行善、乐于利他,所行具足义利,因此所造作的、所发起的净愿都可以如愿而成。了知必须发起如是精进的理由,即须对治懈怠,从现行压伏、减少懈怠乃至完全根断,修学如是伟大殊胜的精进度即是菩萨行;为此,凡是志求解脱成佛的行者,也都应该策发如是精进,圆满功德。

  策发精进,除了应以菩萨所行精进度的修习之理为愿境或希愿处之外,愚钝庸凡如我者,主要还是在于平时的 [ 常加行 ] ―― 恒常与 [ 敬加行 ] ―― 猛利。不应随意退怯与放弃,不应随意中断与妄求速成,也不应一暴十寒、悠哉悠哉,应该具足勇悍心力 ―― 最好是同时兼具勇悍猛利与恒常不断的特质而行善,如果不能兼具,最起码是恒常无间,细水长流;不应要做不做,一下做一下不做,甚至是情绪性的精进善行,这样大概就难生功德了。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精进度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精进度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