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 《大毗婆沙论》说一切实有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 《大毗婆沙论》说一切实有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
《大毗婆沙论》说一切实有
清辨论师所著的《中观心论注•思择焰》第四品中,认为《大毗婆沙论》主要的执着是:但凡过去和未来的事物,都实体存在。说《大毗婆沙论》所执着的关键观点在这。
比如,现在有人在海上看到了海市蜃楼、在沙漠上看到了阳焰化城,于是进行研究,最终发现:那个地方其实没有现存影像投射到空间的这些条件。那这些影像为什么现在还存在呢?最终的结论就是:即使一千年前发生的事件,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还是存在的。过去时空的那些信息或者它的原始影像,在合适的因缘条件下调动出来了,展现在我们现在的空间。原因虽然过去了,但它还实有存在着。
通过化城、海市蜃楼的现象,有些人就说:“过去发生的永远都存在着。现在,过去还没有灭。我们的现在、过去都依然存在着。”
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通过检索现在的《大毗婆沙论》,可以知道,清辨论师对它的总结是对的。现在《大毗婆沙论》中还这样坚持:凡是无始前发生过的事件,都还存在着。我们的现在、未来也存在着,只是到一个时间因缘才能出现。所有的过去、未来和现在,其实都实有存在。他们用这个实有存在来证明因和果都实有存在。
这些观点到底合不合理?通过《大毗婆沙论》当然无法探讨这个问题,这只有回到中观这一蓝本中。
先了解他们的代表性观点。
《大毗婆沙论》认为,我们意识所观察的外境全都存在。也即因明中所说的“境”和“有境”的关系:若“境”不真实存在,“有境”就不可能发生。就像刚才我们说的这些缘,若实体不存在,我们的识无法被引发。
外境的实体都存在,这也是《大毗婆沙论》的代表观点之一。
我们的意识去了别、观察外境,就叫我们用“识”来“取”外境的一个事物——“用识取物”。物为什么可以被取呢?就因为这个物真实存在,才能让我们的识发现它。我们的识发现了这个信息,原因是这个物真实存在。《大毗婆沙论》中说,即使佛也都这样说,不可能在无实物的情况下,产生那个实物的意识和影像,这种感觉不可能发生。如果它有,你就能确认它有,如果它没有,这个意识产生不了。一切由实有决定,“独立实有”才是任何一个事物的本来特性。
那佛所说的无常,与任何事物实有的这种本来特性有什么关系?
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的分析非常相似。比如,水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和合的产物,一个事物也是如此,它是很多微尘和合的产物。比如,若分析手,整个手的大概念依赖小微尘,小微尘依赖更小的微尘。
所说的无常是什么意思呢?无常就是说,微尘和微尘不停地替换,但微尘不灭。大的实有依靠小实有,小实有依靠更小的实有,更小的实有依靠微尘的实有,微尘的实有依靠邻虚尘的实有。但邻虚尘一定破不掉,若破得掉,那就是虚空了。
《大毗婆沙论》说,绝对没有破掉以后的虚空,任何事物都有最小的微尘单位,你一定破不掉。无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微尘变化成另外一个微尘,另外一个微尘变化成这个微尘,相互可以替换,但微尘绝不突会然消失,绝不会无自体,它一定有自体。所以它们的独立实有基于微尘实有。
对中观论师来说,微尘实有,不被同意。怎么能让微尘实有呢?若微尘实有,那所有的事物都实有了。那中观所说的无常为什么和无我是同一道理呢?无我是基于每个事物没有自体,我们上一次课上就做过这个实验:把微尘剖析到最细的单位,你若想执着它实有、不可以再被破,你是保全不了它的。因为要保全它,就要保证它无法被破开,而中观和唯识都有办法把它破开。因为它本身在方位上有前后,只要有前后就一定可以被分裂、分开。
从这点来说,《大毗婆沙论》的观点跟大乘主要的区别,就在对微尘的判断:认为微尘破不开,这就是《大毗婆沙论》的观念;认为微尘能被彻底破开,最终能归于空性、归于无自体,这就是中观的正见。
无常,在微尘不能破开的状况下,就是实体的因果、因果、因果……地发展去了。那么这十五种因、缘、果都是对的。
大乘认为,微尘已经被破开、无自体了。若微尘无自体,那所谓的无常是怎么回事呢?无常是一个靠不住的说法。表面上有概念性的无常,但这个事物若只是个概念,无常的因并不存在,果也并不存在。两个概念在这里玩,岂非戏论?所以,无常跟无我事实上是同一道理。没有实体的因和没有实体的果,它们之间虽然在发展,但仍然是一个戏论的过程,仅仅只有概念,并没有真正无常的两个事物在这里推演,没什么推演可言。
这就是根本区别了。
而《大毗婆沙论》就发展了这个极微的说法。为了把微尘保护下去,它对微尘做了非常精巧、周到的设计。因为微尘是唯一一个保护《大毗婆沙论》观念的重要概念,所以它不允许你随便推翻微尘的说法。
它认为,不仅外境是直接的微尘,连识也是一种微尘的和合。你想去了解一个事物,这个识本身的能量,本身就是各种微尘的组合。这些微尘集合到了一起,你才能有这种识别到一个影像的收获产生。这个收获就是一些微尘集合到了你的意识中。
这其实跟现在科学界所说的电脑、摄像很像。但它仍然还是坚持,一定要基于微尘实有。若微尘不实有,不可能收获到这些影像。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