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6日
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
净界法师
壬三、正指是 佛陀正是要指出对因缘自然的正确理解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佛陀讲了很多很多的因缘跟自然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本然非然这一段是一个单遮,单方面的遮止。本然指的是自然。也就是说你说它是自然,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你要经过修证它才能够显现。众生虽然佛性本俱,但是要假借修证才能够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你说它是真正的自然,是不对的!这个地方遮止自然。
和合非和这个地方遮止因缘。你说它是真正的因缘,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因缘,因为它的功德是它本来俱足的,你只是把妄想消灭了,让它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也没有从外而得,所以你也不能够说是因缘。
合然俱离这个指双遮。合指的是因缘,然是自然。也就是说你对心性的了解,只有离开了对和合对因缘的执取,才能够真实的显现出来。这双遮因缘跟自然。
离合俱非这一段是双遮双照。离是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合,合者即也,当下即是因缘,即是自然。所以你必须要非离非即,一方面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一方面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又不妨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真如本性。远离它的执取叫双遮,但是又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是双照。透过双遮双照,这才是真正的大乘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才是我们对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最完整的了解。
佛陀对于我们这一念心到底是什么相貌,花了很多时间,因缘、自然,有时候讲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有时候讲其实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心外求法,那什么都不是,你离开了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之外,去追求因缘,也错!追求自然,也错!什么都错!那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果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这个时候你说它是因缘也对,你说它是自然也对!
比方说:唐朝有一个叫怀让禅师,他去参学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看到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考他对内心世界的了解。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的五蕴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
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还有修证否?
怀让禅师回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六祖大师说:只此不染污,即是三世诸佛之所护念。
怀让禅师第一次答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一句话已经道出他中道了义的无戏论法,离缘真如,当你回归本性的时候,是离言说相的,你不能讲话的。但是离言说相,到底有没有错认消息,也没人知道。
所以中道了义无戏论法真实体性的安住,是没有言说相的,是惟证方知的。
所以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说:那有没有可以修证的过程呢?
他说:修证即不无。
修证即不无就是讲因缘,的确是可以修证,你看我们刚开始烦恼很重,当烦恼现前的时候,我们常常说,烦恼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没有根,烦恼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那你只要问它一句话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你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我们经过一次一次的观照,诶!烦恼真的淡薄了,正念加强,那就是修证。心念透过你的观照,你发觉你的心态每天在改变,思想观念在改变,那这个就是因缘。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样,你看到一件事情你产生想法,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的想法不一样,那真的是修证即不无,的确是有它的功德相。但是染污即不得,回归到那一念本体的时候,你不管怎么修证,那清净的本性是完全没有改变。
你要能够回归到一念心性,你说它是因缘,有它断恶修善的功德,也对!你说它自然,其实不管你断恶修善,还是你本具功德的开显,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因缘跟自然,这个运用是很广。
日本有一个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有一天去参访一个日本老禅师。跪在老禅师面前说:请大师开示管理之道。他本身就是经营之神。禅师在开示的时候,他很少用讲话的,他就拿一个杯子给松下,说:你帮我把这杯子拿着。他就帮他倒茶,倒了以后就请他把这茶喝下去,喝了以后又到了一杯,又请他喝下,又到了第三杯,又请他喝下。这个松下也是悟性很高,他说:谢谢禅师,我知道怎么管理了。
因为杯子本来是空的,无为,倒满了以后就是有为,那你喝下又变成无为。自然就是无所为,因缘是有所为。当我们去管一个人,到底是要主动积极有所为,还是要保持默然无所为?这个就是要平衡。
我相信做过执事、管理人都知道,我个人也带过人,很多事情你不能管,愈管愈糟糕,你只有默然!有些事情是不能处理的,越处理越糟糕,让时间过去就ok了。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处理不行,不处理更糟糕。那就是要考虑到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是要有所为,保持因缘的造作,还是保持一个自然的无为。
这个我们有一原则,是这样子。基本上来说,我们大乘佛法在修学的过程中,面对过程是要强调因缘,要主动积极。你看我们讲,凡事尽心尽力,但是面对结果,我们的态度是保持自然,成败交给业力。所以我们对过程的态度,跟面对结果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实调伏其心就是因缘跟自然,一个空观,一个假观,这二种而已,没有第三种。
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已经把整个调心的方法道出来了。当然正式的修学是在下一科,但是这一科其实已经把这个轮廓,把它说出来了。通过双遮双照,来讲到中道的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因缘跟自然的观念全部做一个总结,也可以说是把整个一大科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的整个思想,到这个地方告一段落。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 360
------------------------------------------------------------------------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