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54)。总之,如果原始设定已被无止境的分析乃至再设定,如果正本清源,使众人由法的无所遵循,乃至相互冲突的恶劣处境中超拔出来,则回到第一项设定的反省或否定,而认清其意义澄清其源流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性离生,以一窥色界三种定地的内容:54 (世第一法唯色界系,然色界中却有三种地) 三种地 语义 有寻有伺地 依有寻有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谓依未至 定及初静虑,入正性离生者。...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 53 《大毗婆沙论》卷148 (大正27,757a23-25):“在未至、初静虑名有寻有伺,在静虑中间名无寻唯伺,在上三静虑名无寻无伺。” 54 《大毗婆沙论》卷4 (大...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润不著所缘,而慧则于善法中不润不著所缘。又嗔仅为寻求不实的过失,而慧则寻求实在的过失。嗔以回避有情之态度为用,慧以回避诸行之态度为用。是故觉行者为嗔行者的同分。54 这意味嗔行人若对“善业”生起“...“喜悦而住”及“能生善趣”是六随念业处所共成就的功德。详阅《清净道论》〈说六随念品〉。 54 底本p.102,《清净道论》(简体版)p.94。 55 《解脱道论》卷3〈分别行品第六〉(大正32,...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两者实是名异义同,都是“见到(to see)、了知(know)”54等的意思。 话又说回来,在这二者间,“见灭得道”应约那一个说呢?以下将逐一的作探测。 (1)约行舍智说: 若说“如果彼(行舍智...T.S., Visuddhimagga p.656。 53 P.T.S., Visuddhimagga p.697。 54 "passati"见Pali-English Dictionary by...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有部是主张无相三昧是无法入正性离生的;54其原因可从行相上或根性上来说。一、约行相上说,如《大毗婆沙论》卷185(大正27,927c12~16)提到: 云何作意入正性离生?答:或无常、或苦、或空、...27,529a19)。 53 详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节〈胜解观与真实观〉,页67~77。 54 “一切烦恼或诸贪爱……,见道能为毕竟对治,是故见道独说离生;诸不正见,要由见道,能毕竟...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可调柔自己的慢心,更能使心正直并使心好乐于对业处的修学。同时,也可通过恭敬心而增进对老师的信任。由此而促进信心所的培育。这也正如《中阿含54经》的道次第所陈述: ……亲近善知识,恭敬顺语,乐见贤圣,...版)92~93页。 8 参阅《中阿含54经》(大正1,489c28),《阿含要略》018页。 9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08页 10 参阅《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1上 (大正46,476a...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尼柯耶的说法,因为在原始圣典中即有类似的经文出现。5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提到“一(乘)道”(ekAyana)的问题,这似乎表示著唯有“四念处”才是诸众生清净之道,别无他道。但是“四念处”在“...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54 即指出为何为自身行道是没有意义的。在世间法上,因果法尔如此。若自己供养自己不得福德;若自害其身,也是不得罪,因此说为自身行道者是下品。可是一般世间人著于我、我所,唯利于自身,不能利益他人。...(大正26,67a~b)。 40 《十住毗婆沙论》卷9,(大正26,67c~68a)。 41 《十住毗婆沙论》卷7,(大正26,54b)。 42 《十住毗婆沙论》卷1,(大正26,24b)。 ...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维摩诘所说经》说“饶益众生而不望报”等八法,54《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曰“具戒净净,不断不杂,复无染污,戒行成就”至“广行慈行,无损害心”之十法。55另外,《智论》说到能具足福德、慈悲、智慧,常乐念佛、...法师著,《成佛之道》(增注本),p.425~ 426;《华雨集》(二),p.138~139;《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22~823。 54 《维摩诘所说经》卷3 (大正14,553a29~b...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关系。(54) 要让一念心或一心念能与三千种境地或一切法同时生起同时沈降,便只有一种可能性,这便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此中的“是”应作动态的解释,解作同时现前的意思。即是,一念心惑一心念与...住住、异异、灭灭。 (54)唐君毅先生在这里对“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的解释与我们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他说:“智顗所谓不纵不横之实义,即既不许‘先有心以生一切法’之说,亦不许‘先只有心之种子含一切法,后...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