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88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心不相应,52 同样地,南方大众部的案达罗派(Andhaka)也主张随眠与缠不同,是心不相应的无意识,53 又,案达罗派与北道派(Uttarāpathaka)主张随眠没有所缘对象,54 表示随眠与认识...、  大2, 18a、54c。  6 除了《六六经》的缘起说之外,也有除去十二支的前二支(无明、行)或前四支(无明、行、识、名色)的十支或八支的缘起说,我认为在内容上与《六六经》的缘起说没有不同。(参...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心性本淨之意義

    卷10(大2, 69c)云:「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14 《瑜伽師地論》卷54(大30,595c)云:「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是說,以識的自性不是染污的消極...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5.html
  •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2)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缙云县也出了一个名为《人间佛教月刊》的杂志。其后,同为太虚的学生——法航法师,在■罗也以“人间佛教”为题,作了一次演讲。54但是,把“人间佛教”进一步推广并建立其理论基础在太虚的学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548065.html
  • 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

    的救济工作,不仅个人解脱,也促成众生都能解脱[54] 。傅伟勋肯定了净土宗是一种由信生愿、由愿导行、以愿代解的简易修行佛法,虽然代表了他力解脱法门[55] ,在中国的发展中却也逐渐地扬弃客体意谓的净土...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7.html
  • 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二)

    《大般涅  页26  经,圣行品》和《华严经偈赞》。(注54)僧稠系道房之弟子,而道房为天竺僧人佛陀禅师的弟子,(注55)他的禅法冠绝一时,为时人所宗师,《续高僧传》中说“高齐河北,独盛僧稠”;(注...,,《东方学报》(京都)六九(1997):298-299。  注52 续高僧传,卷16,习禅一,,553下。  注53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433下-541中。  注54 一明夷,,《文物》...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3.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1)

    慧明是康居人。至于其他三个人,都是姓族、地望不详,普圆和道休都是“未详姓族”,[54]而诃罗竭则《高僧传》称他“本樊阳人”,但中古并无樊阳这个地名,《法苑珠林》的记载则作“襄阳人”。[55]印度的...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5.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2)

    唐雍州新丰福缘寺释道休传〉,六八四中。  [54]:同前书,六八○中、六八四中。  [55]:《高僧传》,卷十,〈晋洛阳娄至山诃罗竭传〉,三七○。  [56]:唐代僧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叙述印度的殡葬...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448106.html
  • 西晋佛经并列词之内部次序与声调的关系

    喜护、守护、奉慎、奉敬、奉事、导御  324:佛说幻士经 奉事、转化、解畅、巧妙、比喻、毁害、往诣、往到、感应  页54  334: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

    竺家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048117.html
  • 庄子与禅(2)

    就根本无用,所以假装忘记了。可是原文中,并没有  (47)参考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里仁篇》(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卷4,页53-54。  页148   很清楚的解说,作者有意在这些...

    罗锦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648130.html
  • 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问题

    注23 如《摩诃止观》云:“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大正藏》,同注11,第46册,页54上。而此心,依《摩诃止观》对“观阴入界境”...是无言之教,教是有言之宗。教与禅之关系,教是诠禅之所证;禅是证教之所诠。[注54]教禅对智旭而言,犹如一体之两面,不可分割也。  ──────────────────────────────  注52...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74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