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9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宗教、民族认同及其与社会和谐之辨证关系

    ,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43、32、45页。  [9] 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97页。  [10] 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论宗教》,北京:华夏出版社...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0755479.html
  • 诗话.话禅:解读《清诗话》中的诗禅交涉

    所指究竟为何?佛典所谓“三昧”,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或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32]不过,这里用以论诗的三昧,显然另有所指。...禅喻诗的学理依据〉,《学术月刊》第9期(1999年),页64~71。  [31] 【清】王士祯:《蚕尾续文》,卷2,载【清】张宗楠集《带经堂诗话》(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32] 请参阅...

    廖恒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255520.html
  • 近二十年大陆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佛教展望新世纪的中国佛教》[29]、王月清《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30]、李广良《佛法与革命――太虚大师的革命思想》[31]、《佛法与现实――太虚大师佛陀现实主义思想论》[32]、程恭让《从太虚与...2002年第3期。  [32] 载《普门学报》第14期。  [33] 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34] 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5] 净慧法师:《当代佛教契理契机的思考》...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455521.html
  • 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

    之前,婆罗门教思想解体之后,印度已经有很多异端思想出现。据佛典所戴,当时有所谓六十二见(31),又有所谓六师外道(32),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对立,辩论不休,对自我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和因果的问题,都有很多...不慢、离贪欲、无我所的人。参看日本南传大藏经卷二四,页一六九。   (31) 见“梵网六十二见经”(大正藏卷一,页二六四),又“梵动经”(长阿含经收,大正藏卷一,页八八)。   (32) 见“沙门果经...

    霍韬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4455537.html
  • 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佛教

    、天竺沙门牟尼室利受佛经与秘法。  在日本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5)八月,空海回到日本。  带回唐朝新译佛经142部247卷;梵字真言(咒语)赞等42部44卷,论疏等32部170卷;佛菩萨图像曼茶罗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0255548.html
  • 大乘佛经的续出与瑜伽行派的确立

    三分说”。  传说陈那门下的著名弟子是护法。他是南印建志城的大臣子弟,活跃于中印度,曾在当时学术中心的那烂陀寺作过主持,后居于有名的伽耶大菩提寺,玄奘之师戒贤就是他的门徒。死时年仅32岁,约在6世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4255692.html
  • 隋唐五代佛教的昌盛与创造

    度僧14000余人;造旃檀、金、铜、素画像80万躯;传弟子32人,得法自行,不可称数。”  智一生致力于创宗立派活动。通过广建寺院,收授门徒,加上陈隋二代朝廷的支持,有强大的寺院经济作后盾,他建起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4555694.html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1)

    。[32]  四分,就是说心心所有四种作用。分是一分 (一部分), 四分即指心、心所的四部分作用。四分即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是客观的外境,唯此外境并非实有,而是内识所变现的;见分,这是...

    宽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4955697.html
  • 继承批判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论究禅修体会,理应现身说法。然而公开谈论自己的修持境界,就像当众游街展示,不但不符于‘不说过人法’的佛教戒律,笔者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32]  这段话含有多重的吊诡: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不能讲我的修持...[21]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注32的引文,页四八。  [22] 《中国时报》二零零一年四月一日第二版报导  [23]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页三六六至三七四  [24] ...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5755702.html
  • 《阿含经》之禅定──以佛陀成道的禅定为脉络

    28  二、树下观耕的景幕与悉达多的初禅经验 30  三、经典记载悉达多因初禅经验所得的体悟 31  (一)初禅体验令悉达多破少壮憍、无病憍与活命憍 32  (二)初禅增益离欲的信心而不畏惧五欲 33...

    罗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415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