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人间佛教,是“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25] 因此,人间佛教的佛身论应从这个思想...17。
释宽谦,<思想风格──佛教寺院建筑的主导>,《觉风季刊》第25期,1999年1月1日,页6~7。
------------------------------------...
释德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444116.html
-
上同天帝”。科学不仅不足以难佛教的观念,反助成其说。[25] 像太虚在讨论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所谓“四度论”的思想之后,接着就提出佛教于数千年前所发明的时空维度论,...《海潮音文库》第一编(一)。
[24] 景昌极,〈因与果〉,《海潮音文库》第一编(一)。
[25] 化生,〈轮化论与不生不灭之研究〉,《海潮音文库》第一编(一)。
[26] 分别参考...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544118.html
-
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似乎可以这样说,这是近代中国音乐学家们有组织地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考察,它为三年之后(从1956·4·25-1956·7·7)以杨荫浏为首的中国音乐学家对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844229.html
-
琴”与“书”并提,将“琴”与“书”视为两种文人必备的、可以决定“文人”资格的东西。北齐的颜之推批评晋时崇尚玄谈的所谓“名士”时说:“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 25话虽是贬义,但从中仍可见... 23 见苏璟等《鼓琴八则》,《中国古代乐论选辑》420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4 见《全唐诗》内府写刻本,七函一册,第五页。 25 见颜之推《颜氏家训》。 26 慧皎《高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944231.html
-
此邪?'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25
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传》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 25《晋书 . 艺术传》卷九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 2 册, 1536 页。
26“(建元)十八年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等,将前部王及东师王等,率兵七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5044233.html
-
佛种无尽”三昧:
“念念得知一切诸佛殊胜之事……我入此三昧时,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相续出现。”(25)
这说明了他所守护者...引见《金刚般若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八。
(25)同(22)。
(26)语见《大智度论序》,东晋·僧轈述,大正藏册二五。
(27)“情色”一...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0344260.html
-
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26:有为和无为
27:如何才有正确的佛学知见?
28: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
29:‘开悟’仅是一个起点?
...
妙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1644294.html
-
“空王之道助”[25];论“取境”则谓“不思而得”,“宛若神助”[26];论“文外之旨”,以“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为“诣道之极”[27]。至其论诗,拈出“七德”[28],辨体则标举“一十九字”[29]...妙悟,决非一点一画,一皴一鞟,一物一象,一机一境之悟,而是跟禅家所说“放身舍命”, p. 25 “悬崖撒手”,诗家所说“入死而不求生,自有所获”一样,必须是“绝处逢生”[208]的彻悟,彻悟之后,...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24] “四库存目提要”有谓:“皎然与颜真卿同时,乃天宝大历间人”云云。 [25] 原文是“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Religion, II, 25-26。笔者按:柏格森论神秘经验所用文字的语气,有若干地方与中国禅家相似。例如上述书内第二十五页说:“我们必须一跳(“in a single bound”),跃出(传统宗教道德的范围...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1.html
-
義理,以申明其並不誕妄。及釋教既昌,格義自為不必要之工具矣。」[25]此亦正是說明融洽外來思想的一種必然現象。也就是在不同語言的民族中產生不同的思想形態,欲使其發生關連和理解,必要先經一番「語意」的...
張曼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144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