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349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的现况与省思

    玛尔巴译师却吉洛卓相传下來的“玛尔巴噶举”,或称“达波噶举”。[注22]十五世纪香巴噶举衰微,达波噶举则传承兴盛,其下派系繁多,有所谓“四大八小”之說,虽然分出不少支派,主要宗旨仍以奉行语旨传承的《那若...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二○○○年)第一五四页。[注22] 立川武藏着,许洋主译,〈噶举派的典籍与教法〉,《西藏的佛教》(台北:法尔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一三五页。[注23] 劉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144282808.html
  • 佛教法事仪轨(二)

    终南山道宣律祖。 21:顶礼弘一大师。 22:顶礼大爱道尊者。 23:顶礼铁萨罗尼和尚。 24:顶礼弘扬戒律上通下愿老和尚。一下大磬。 25:顶礼各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151582823.html
  • 正果法师事略

      一九六六年七月廿九日至三十日,中国佛学院教师组依据师的有关笔记,对一九六二年一至二月中国佛学院就教育问题召开的“十次座谈会”以大字报形式揭露攻击并汇编油印成册,为16开22页,于中反应出师对...

    圆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450983496.html
  • 从自我的认识中发现宗教信仰

    制度化的宗教条件之外,是否还有什麽社会客观化的意义结构能够起到整合日常生活惯例与证明日常生活危机为合理的功能?(Luckmann,1995:22-23)宗教社会学的中心应该是对人的社会学的关注,因此宗教...

    范丽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1005983760.html
  •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

    提出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都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发。   (三)许地山对印度文学的译介   前面说过地山先生最早发表的两篇译作都是泰戈尔的作品,1931年1月他还在《小说月报》第22卷第1期翻译和...

    薛克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505684100.html
  • 五家学案

    四项同)   (21)*(庄)考《绀珠集·甲》附录《破三玄义》。(此中亦有大藏本)   (22)*(庄)《山家绪余集》卷下《辅行普门子序略释》云:“后世宗尚老、庄之学者,因见老、庄有捶搓仁义灭绝...

    巨赞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0103884369.html
  • 众生平等与正法治化

    政治意义。22   首先,“众生平等”确认了人的平等的主体资格,要求人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平等的人格尊严。依据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的世界观,世间的种种差别,无论是先天赋予的如智力、外貌、体质还是后天给予...   12、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83年第1版,第19页   13、缘起法有十一义,可参见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83年第1版,第22-26页,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0144584390.html
  • 对中国西王母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

      对中国西王母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   林河   有关西王母的研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就多起来了。如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郑德坤1932年写的《及其神话》等著述中都有对西王母神话的研究。台湾学者凌纯声刊于1966年台北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22期的《昆仑丘与西王母》一文,更是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历史上留下的“西王母”信息中,有史实也有虚构,有神话也有...

    林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4584616.html
  • 佛教对推进生态文明的意义

    了悟究竟一佛乘之真实处;如来为使彼等悟知,遂出现世间。四、为使彼等更证入不退转地,获得无量之智业,如来乃出现世间。[21]所以,缘起说更重要的是说明有情世间的生老病死,精神世界的生住异灭[22]之规律及...九P7。   [22]佛教中将物质器世间的成住坏空、生命世间的生老病死、精神活动的生住异灭,一律归为有为法,具有依因待缘、无常变化的特点。但众生往往执著于此类有为法,念念挂碍,时时不放,信以为恒...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5284629.html
  • 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

    Religions》1996·11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2、WM·Theodore de Bary:《The Buddhist Tradation ...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088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