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卓吾,其实皆叶文通笔也。(注5)
──────────────( 注 4) 转引自崔文印〈李贽《四书评》真伪辨〉( 1979 年 4 月 《文物》 1979 年第四期)页 31...而今专以施之时文;圈点者,科场时文之陋习也,而今反 施之古书,末流之迁变,何可胜道。(注31)
这段记载说明了评点之学的由来与流变,评点之学到了明朝,因为以《四书》经艺取士,所以...
罗永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246637.html
-
:“尔时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所行之法”(注 30) 二在偈颂中,罗什本是“气毒烟火燃”,隋译本是“毒 毒烟火燃”。(注 31)就该品而言,几乎是相同的...
注 释
?注 1:以下附注, 大正藏以 T 为代号, 且 T./ 册数 / 经号, P. 代表页数。大正藏索引 No.31 记载《观世音经》 ...
释道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046674.html
-
-------------------------------------------------------------.
页 31
提要
本文以《高僧传》与《比丘尼传》的实例为基础,...world ofAmitAbha or AmitAyus (阿弥陀佛的世界 )"。(注 13)但在汉译的藏经中,须摩提似乎是 sukhAvatI 的音译,据大正藏索引 No.31,在“音译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046675.html
-
故在度化众生时如实了知无可度之对象、方法、以及无众生的实体可度,因为这些原即是无自性的。同时,在如实了知诸法的缘起性之下,菩萨自然能对众生兴起慈悲(karu.naa)。[注31] 史提连格从万物的...颂之“如来所有性,───────────────────────────注29:Ibid, p.160。注30:Ibid, P.167。注31:Ibid, PP.167~169。注32:《大正藏》册...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7.html
-
留止庐山大林寺。又与贼盗周折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在双峰山,为他造寺。他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随众道俗有五百多人。(注 31) 禅宗以后之五祖、六祖,都是以双峰山为发迹的根源。
根据印顺...31) 《续高僧传》卷21,《大正藏》卷50,页606中。
(注 32) 同注26,页52~57。
83 页
弘法,确立了禅宗法统之承传,以心传心之达摩禅也被明确地提出来了。(注 33) “...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846849.html
-
用法向来甚广,在《大般若经》把“观”分为五类:即1、所观。2、能观。3、观者。4、观所依处。5、起观时;[31]南传佛教对“观”的定义则更有三十一种不同词汇,[32]至于北传汉译佛典对“观”的诠释亦有...修不净观成就,自心所见青瘀、脓烂等相,与事实不符,所以是“颠倒作意”[35]。此乃行者修学观照般若应有的认知。 (三)实相般若 何谓实相般若,《大智度论》卷31说: 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
释安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846995.html
-
31页
由上引句可见慧远的真识心,即是如来藏。 2. 佛果自体:“佛果自体,名为佛性,所谓法身。”从因位而言,佛性即是如来藏(真识心 ),而从果位而言,即是法身。慧远对法身的定义是:“法者所谓无始法性,此法是其众生体实,妄想覆缠,于已无用。后息妄想,彼法显了,便为佛体,显法成身,名为法身。 ” (注 31) 如此定义下的法身,正是《胜鬘经》所说的“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0847149.html
-
间断,了别转故 。”(《大正藏》册31,页24下)另从《摩诃止观》对当时心意识之 批评亦可得知,如其云:“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 名为意;了了别知,名为识。如是分别,堕心想见倒...也可称之为“意”或“识”,如《摩诃止观》于观阴 入界境时,以识阴为心,[23]又如 又如《成唯识论》云:“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 (《大正藏》册31,页24下)因此,可看出...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347150.html
-
:印顺(1992)。《教制教典与教学》。pp.31-80。 注 3:星云(1965)。《觉世》。282期。p.1。 注 4:圣严(1965)。《觉世》。282期。p.1。 ...,[ 注30]或依其用色而称为:“袈裟”[注31]、依其形制而称 之为“田相衣”[注32],或依其内涵意义称为:“解脱服” 、“莲华服”、“出世服”、“离染服”……...
郭慧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447267.html
-
其他出土地未明,此
336页
依阮荣春的统计(注30),似乎并未包括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者。另外还有一些非堆塑的陶瓷器如豆,双耳罐、奁、博山炉、洗、青瓷坐佛等,也都在器身上饰有佛像(注31)...31) 见谢明良“三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所见的佛像装饰”故宫学术季刊第三卷第一期民国74年,台北。
(注 32) 见林树中“魏晋南北朝的雕塑”,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三。
337页
饰,且...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74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