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典藉简介:《摩诃止观》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典藉简介:《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又称《天台摩诃止观》、《圆顿止观》,略称《止观》。十卷(或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弟子灌顶笔录。师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隋代荆州华容(湖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便能诵持。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 560),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的基础。

  陈太建七年( 575),入浙江天台山,居于佛陇北建寺。九年,帝赐额“修禅寺”。至德二年( 584),陈后主率后妃从师受菩萨戒,三年奉旨出山,寓金陵灵曜寺。未久,于太极殿宣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文句》等。及隋军攻破金陵,师西游荆土。隋开皇十一年( 591),晋王杨广(炀帝)累请东返,师鉴其诚,乃至扬州为授菩萨戒,王□赐“智者”之号。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建寺,开皇十三年讲说《法华玄义》,文帝乃□赐“玉泉寺”额。翌年又宣讲《摩诃止观》,十五年复应晋王之请,东返金陵,撰《净名义疏》。开皇十七年,坐化于石城,生前造大寺三十六所(一说三十五所),度僧无数。

  师之思想,是将《法华经》精神与龙树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而成。又将佛教经典分类为五种,将佛陀的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教判。依禅观而修的止观法门,为师之最具独创性者。生平撰述宏富,少部分为亲自撰写,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有《法华疏》、《净名疏》、《摩诃止观》、《维摩经疏》、《四教义》、《金刚般若经疏》、《禅门要略》、《观心论》等数十种。

  师之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其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其学说影响中国佛教颇钜。

  智者大师于隋代开皇十四年( 594)讲述本书,是其众多著作中,体系最圆熟的一部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的方法,阐述智者大师独特的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智者大师为了叙说以禅观思惟所体得超常识的宗教境界之蕴奥──圆顿止观,所以将其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谓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谓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

  十广中的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是发菩提心,方便、正观是四种三昧,果报一章明违顺,起教一章转自心利于他,旨归则是同归大处秘密藏中。

  第一大意章(卷一上-卷二下)

  本章共分五略门,即:

  □发大心:谓由于众生昏倒,不自觉知,于是劝令醒悟,以上求下化。此发大心

  ,即是发诸行之本的菩提心。文中诃斥十种非心,阐明菩提心的意义,并显四谛、四弘、六即等。

  □修大行:谓欲登妙位,虽复发心,望路不动,永无达期,因此,劝牢强精进行四种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此是十广中第七正观章的大意。

  □感大果:明菩萨清净大果报。若行违中道,即有二边果报;若行顺中道,即有胜妙果报;设未出分段,所获华报亦异七种方便。此十广中第八果报章的大意。

  □裂大网:既感果报,设教利人,破他疑网。即说善用止观观心,则内慧明了,通达顿渐诸教;若欲外益众生,则能观机逗教,随宜说法。此十广中第九起教章的大意。

  □归大处:化物既周,归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大涅槃中。此十广中第十旨归章的大意。

  第二释名章(卷三上)

  本章以相待、绝待、会异、通三德,解释止观的名义。

  □相待:说明止观各有三义,止三义是:息义、停义、对不止止义。观亦有三义:贯穿义、观达义、对不观观义。

  □绝待:横破竖破前三相待止观。绝横竖诸待,绝诸思议,绝诸烦恼、诸业、诸果,绝诸教观证等。灭绝绝灭,名绝待止;颠倒想断,名绝待观。

  □会异:会诸经论异名。

  □通三德:说止观共通三德,又止观各通三德。

  第三止观体相章(卷三上、下)

  本章以教相、眼智、境界、得失四科显体。

  □教相:止观名教,通于凡圣,不可寻通名,求于别体,因此用相简择之。列举大小权实的教相,简择前三教,显圆顿教止观的体性。

  □眼智:以止观为因,智眼为果,用不思议眼智,得圆顿止观的体性。

  □境界:以三语说三智五眼的对境,示三种三谛的权实。

  □得失:失即思议,得即不思议。以得失阐明不二寂照的体性。

  第四摄法章(卷三下)

  阐明止观遍收诸法,能摄一切理、摄一切惑、摄一切智、摄一切行、摄一切位、摄一切教。

  第五偏圆章

  行人既知止观无法不摄,摄法既多,则须明了所修之法为大小、半满、偏圆、渐顿、权实。

  第六方便章(卷四上、下)

  本章释观前的加行方便。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位。修圆顿止观前,须先具备五法,即: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二十五方便。此二十五法,约事为观,调粗入细,检散令静,所以是为止观远方便。

  □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

  □呵五欲:呵厌色、声、香、味、触等五尘。

  □弃五盖:弃绝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

  □调五事: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

  □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

  第七正观章(卷五上-卷十下)

  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

  正观章是本书的纲要,天台观行的正规,标明修习止观的十境:阴界入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一一境各论十乘观法,是为十法成乘。后三境缺,果报三章亦缺。

  □观阴入界境: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为对象作观。

  □观烦恼境:对贪、瞋、痴等烦恼所引起的境作观。烦恼卧伏,如有如无,若不识者,则能牵人作大重罪。非唯止观不成,更增长恶业,坠黑暗坑,无能勉出,故须观烦恼境。此观法有四:略明烦恼相、明因缘、明治异、修止观。

  □观病患境:以业报生身,由四大不调而起的病患为对境。盖长病远行是禅定大障,若身染疾,失所修福,起无量罪,故应观病患境。观病有五法:明病相、病起因缘、明治法、明损益、修止观。

  □观业相境:修行人无量劫来所作善恶诸业,或已受报,或未受报,若平平运心,相则不现,今修止观,能动诸业,故善恶相现。明业相有四法:相发因缘、正发相、料简、修止观。

  □观魔事境:行人修四种三昧,恶将谢,善欲生,魔恐回出其境,又当化度于他,失我民属,空我宫殿;又虑其得大神力、大智慧力,复当与我兴大战诤,调伏控制触恼于我,待其未成,坏彼善根,故有魔事。今以五法明魔事:分别同异、明发相、明妨损、明治法、修止观。

  □观禅定境:魔事已过,而真明未显,以修观故,发过去习,诸禅纷现,当置魔事,用观观之。因为禅乐美妙,喜生耽味,垢腻日增,虽免魔害,更为定缚,有如避火堕水,无益正行,所以须观禅定境。观法有四:明开合、发因缘、明发相、修止观。

  □观诸见境:非一曰诸,邪解称见。又解知是见义,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定解,名之为见。此之诸见,或因禅发,或因闻发。因闻发者,本听不多,广能转悟,见解分明,问答聪辩;因禅发者,初因心静,后观转明,翻转自在,有如妙达。虽因禅、因闻而发,既推理不当,皆属邪见,实非辩悟。此等见发,即须用观观之。其观法有四:明诸见人法、明诸见发因缘、明过失、约见修止观。

  十乘观法

  谓观不思议境、发真正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助道对治、明次位、安忍、无法爱。

  智者大师讲述的止观有四本:

  □圆顿止观: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十卷。即本书。

  □渐次止观:于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原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不定止观: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一卷。即《六妙法门》。

  □小止观:大师为俗兄陈鍼出,一卷。是大部的梗概,入道的枢机。即《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本书是天台家观心法门的至宝,也是修禅定、智慧的圣典,今收录于《嘉兴藏》第二册、《龙藏》第一一八册、《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其注释书主要有:

  □止观辅行传弘决  四十卷  唐.湛然述

  □止观义例     二卷   唐.湛然述

  □止观大意     一卷   唐.湛然述

  □删定止观     三卷   唐.梁肃述

  □摩诃止观科节   一卷   唐.法藏撰

  □如何修习四种三昧?

  □如何修习止观的前方便?

  □试述修习止观的十境。

  □试述十乘观法。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