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七、修习静虑度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法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七、修习静虑度

  深慧乃如见导眼,

  轮回根本摧破道,

  无余教乘赞德藏,

  除痴迷境最胜灯。

  知此求脱诸贤善,

  胜道励力勤观修,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智慧度,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佛法是智慧之法,不可能愚痴而学佛;愚痴无知而学佛,易入颠倒错误,即使努力行善,也大都成为有漏、不清净、难有圆满成就。龙树菩萨说:

  [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又说:

  [ 增上人天乐,决定解脱位,略摄彼修要,唯在信与智。]

  这是说具足信心,如至诚皈依三宝而行善是趣入佛法的当务之急,也是感得下世得人天福报的主因;进一步,若具出世间智慧而行善,则是渡越生死到达彼岸的主要宝筏,是感得出世间功德的主因,因为毕竟唯有依靠生起智慧,才能去除无知,令诸福报转为清净。生起智慧确是极为切要。

  智慧就是认识实况,修学佛法无他,也是唯一依于实况的建立而已。超过实况是增益见,不及实况是减损见,必依实况而入取舍。此中,特为重视与安立证得二谛的智慧,因为者对二谛的实况无知,便难以建立正确的修道之理,如此自难圆满证果。如龙树菩萨说:

  [ 不依世俗谛,不得胜义谛;不依胜义谛,不得证涅槃。]

  尤其一心自愿上求下化的菩萨,为得圆满自利利他,至少必须具足四种智慧,即:1、广大的智慧。2、甚深的智慧。3、清明的智慧。4、速疾的智慧。

  生起不同证类与功能的智慧,对于摄化众生与实际利他有所裨益,依此也能广增无量功德,最终得成正觉。在此即予略述菩萨修习智慧度之理,可分为几项。

  一、 思维智慧的定义:

  凡于所观察的二谛随一之法能够如实观照、如实抉择的心,即

  称为智慧。有了智慧就不易趣入无知、邪知与少知。智慧增长一分,无知就会去除一分;分分具足智慧,即分分去除无知;圆满具足智慧,则能去除一切无知。佛的定义极多,其中的一项便是凡能一心同时亲证二谛者即称为佛。佛智遍知二谛,具足亲证二谛的智慧。这是以何因缘而有呢?必然是由众生少分了知二谛智慧而至圆满的。

  二、思维生起智慧的功德:

  直接地说,智慧是当生、来世、一切生世的功德根本。由智慧而知取舍,众生因不具足智慧故难以离苦得乐。举凡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处理,必靠智慧。不仅如此,从佛教深广的修行而言,菩萨正住智慧才能生清净功德。如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时,让菩萨能慈而不贪、悲而不苦、喜而不动、舍而不舍,都有赖于智慧。这一点,《华严经》说的极好:

  [ 虽行于慈,而于诸众生无所爱恋;虽行于悲,而于诸众生无所取着;虽行于喜,而观众生苦心常哀愍;虽行于舍,而不废舍利益他事。]

  此外,菩萨有力断障、圆满二资粮、入道转增、从下下道登为上上道,没有智慧是不可能的。

  再者,修学六度时,能够让布施没有骄慢与怯弱;持戒清净而利他;忍辱安然而调伏;精进猛利而恒常;静虑能得无漏喜乐;智慧能够正确圆满,悉皆取决于智慧。《般若经》说,菩萨必须以布施不可得而行布施;以戒不可得而持戒;以忍辱不可得而修忍;以精进不可得而引发精进;以禅定不可得而等至静虑;以智慧不可得而勤修智慧。经文之义充分显示了,唯有智慧才能令诸功德清净圆满,令相似的转为正确,令相违的转为清净,这就是智慧的功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轮回根本无明,是众生痛苦的主因,唯有依于证悟性空缘起的智慧,才能根断轮回根本的无明。真正得到出世间的涅槃之乐,也唯有依证空性智慧为本质的出世间道所正成办。可以说,止息了推动轮回的我执,证得寂静涅槃之理,令诸众生得到究竟决定胜的利益,皆必由证空性的智慧上安立。这也就是为什么经论上都说,一切佛说无非是为了直接间接引导众生开启证悟空性的智慧的原因了。

  这点,诚如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深慧乃如是导眼,轮回根本摧破道,无余教乘赞德藏,除痴迷暗最胜灯。知此求脱诸贤善,胜道励力勤观修,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意思是,证悟缘起与性空的甚深智慧,是引导有情生起正见的慧眼,是让有情摧破与断除轮回根本无明的正对治道,是所有佛说 ―― 包括大乘与小乘法藏 ―― 所广大赞扬的功德宝藏,也是去除众生愚痴迷蒙的主要明灯。以诸比喻,说明证悟性空缘起的智慧是佛法的主修品。因此,凡是真心欲求出离轮回、具足善根的人,都应勤求了知精进修习甚深的中观正见,并且生起证悟之心。宗大师如是勤行,每位有情,特别是志求解脱者,亦应如是。

  三、思维不具智慧的过患:

  若不具智慧,则背反如上所述的功德,将不得现世、来世、一切生世的利益,因为无知必是颠倒取舍。虽然有情在天性上愿求离苦得乐,实际上却只是离乐得苦,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没有智慧的话,连世间简单的事物都没有能力应对。而且自己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将徒增错误、操心、焦虑与痛苦。若没智慧的人,得也痛苦、失也痛苦;乐也痛苦,苦也痛苦,对什么事都不容易看开。从修道的角度来说,不具智慧即不知如何累积福报,所累积的福报又不知如何转成清净,更别说将它转向出世间的无漏妙善福德了。修行时,因为无知,不具智慧的缘故,则易蒙受邪师恶友的迷惑,易趣入邪说,邪见、邪行,永难脱离。修道未能速疾成就是一件正常的事,因为佛道长远,但是绝对不能陷于无知。修道若陷于无知,易成错误,或者学相似法,或者得少为足以偏概全,甚至闭门造车,则难入正道,不入正道怎能获得正果呢?

  此外,虽修习四无量心、六度等法行,也是颠倒执为实有,如此一来,对于所修的法类法行就愈来愈难以增上。也有人因为颠倒无知的缘故,愈是修行念力愈趋衰微,甚而偏邪而不自觉,那将是极大的不幸。有时对三宝有信心,可是却流于迷信而不具正信。挂名为学佛(即没有智慧而学佛),使得信心不坚固,易趣入邪信,这样是学佛或是学我,还是学轮回法呢?

  所谓五度如盲智慧如眼,若丧失了智慧犹如失去了眼睛,无法得到正见,无法见到诸法实相,无法去除无明暗蔽,即使辛苦累积的一切善行也终究不得清净,更无力断障证果。由此可知,不具智慧必得不到短暂与长远的利益,反而有无边的过患。从功过的对比思维,应产生定解,非生智慧不可。

  四、思维生起智慧的方便:

  生起智慧,必须策发其方便,才能令智慧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长。生起智慧的方便,简单地说,分为去除逆缘与具足顺缘两部份。任何事行,若逆缘不除顺缘不具,大概就难以成办。有很多事,成办之前必须发愿,可是发愿是一回事,倘若没有正确方便与执行的次第仍是很难实现,这是可以确定的。

  那么,如何去除生起智慧的逆缘?逆缘是哪些?扼要地说,内心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碍或逆缘是愚痴,愚痴又来自什么因素呢?有诸多因素,譬如:亲近邪师、恶友、懈怠、懒惰、嗔心、贪着睡眠、不乐观察思维、不求上进、不精进闻思深广菩萨法藏而易于错解佛意,有时不知谓知、未证谓证,起了增上慢,反成关闭了生起智慧之门;更严重的是邪见炽盛,不好乐追求真理,不好乐亲近展示无误圆满教授的智者与善知识,上述种种因素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愚痴日重、智慧乏少。

  除了去除生起智慧的逆缘,仍须具足顺缘才生智慧。生起智慧的顺缘是什么呢?应该如何具足顺缘呢?这个问题则是见仁见智,在此将它分为主因正行与助缘助行。先予略述生起智慧的助缘助行,分为四点来说:

  1、 应如理亲近有能力宣说生起智慧的教授的善知识,就是恭敬承事亲教师,为引慧故求多闻。师长的教诫、传承的教说是珍贵的,愚痴者既然希求开发智慧,条件之一便是对于有力宣说智慧之语的善知识心生恭敬,身口承事,并且透过师长的言说、透过多闻而了知修行之理。

  2、 应持戒清净,因为戒得清净,不起伤害有情的意乐与加行,才容易生起甚深禅定并开发智慧,也就是说,成就方便智慧双运的法要与正道,须得止观双运,之前应是以戒为基础的。这其实就是修学三学的因果次第。

  3、 每日必须至诚祈求上师三宝本尊等圣众的加持。加持什么?加持转化我的心,加持我能够真的去除愚痴、开发智慧;尤其应该祈求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智慧本体的显现。经由向诸佛菩萨恳切祈求而得以加持心续,护念相应,是颇具实义也极具需要的。

  4、 应透过多门行持净除罪障、累积资粮等法行。其实一般人也常作此诸法行,可是必须注意作这些法行的目的何在?智慧的开发,一部份的因缘取决于修行者福报的累积与罪障的清净。障碍愈少福报愈大愈有能力帮助智慧的生起与增长,它们之间显然有着极为明显的关系。历代的祖师,凡是有成就的,也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精勤致力于净罪集资的法行。如文殊菩萨告诫宗大师应趣行苦修(苦修包括献曼达、大礼拜以及将护所缘境),结果后来就证悟空性。累积福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智慧,这点许多佛教徒仍然不知取舍。应先依福修慧,后依智慧摄持累积福报,即称为福慧双修。

  学佛的人有时只是累积福报,俨然这就是佛法的一切。事实不然,若没有宏观或究竟目的,则虽然累积福报值得随喜,却也只是共世间的,成不清净,不可能成为佛法所说的福慧双修,不可能令所积福报转成证得决定胜的资粮。所以,从最初净罪积资起,即应清楚是为了开发智慧而行。

  以上是生起智慧所应具足的助缘助行。

  至于生起智慧的主因正行,主要有两点:

  1、 具足清净动机,于具相善知识前,听闻思维阐述如

  何生起智慧的清净经论的教授。智慧是以其前前续流为因的,理应勤加闻思修教授。闻思修证是一贯的因果次第,没有前前的正确闻思,绝难有后后的正确修行。师长甚至曾说,与其持念一个月的文殊咒,不如一个月善为闻思开发智慧的教法。这并不是意味着念咒语没有功德或不具加持力;相反地,必须持咒念佛至诚祈求,但毕竟这不是主要因素。主因正行唯靠自己造作,若自己一片无知,一片迷蒙,仍不听闻开发智慧的教法、不闻知而思维,怎么可能善巧修习呢?

  2、 应该每日四座、三座、两座或一座,串修所闻知的

  善所缘境而生起智慧,特别是缘起的空性义。也就是从师长处闻知空性义,对所知的空性义多加思维,由思维产生决定,然后串习此一决定。不串习心就不会靠近法义,不会生起定解,不会生起证悟,这样要生智慧就难了。因此,虽然初业行者如我者并不容易让智慧在心中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令增长,但其生起次第确是必须这样安立。此诸途径皆是来自清净具相的善知识的教授,理应为了除垢断障而如理精勤地依师,闻思修证有关于智慧分的教法,这才是正统的修学佛法,余法都是支分;这也就是,如宗大师所教说之义:

  [ 先须广大求多闻,中须遍摄诸经教,最后日夜勤修习。]

  以上简述了生起智慧的顺缘 ―― 助缘的助行以及主因的正行。

  如果能够具足如上助缘主因,就不须再占卜,不须再求助于他人,就会渐渐净化,愚痴则日日减少,正见日日增长,不致于为邪师邪见所迷惑。当知,没有信心及不具智慧而修学佛法,固然令人深感遗憾,但是唯有信心却不具智慧也令人觉得惋惜。相反的,如果具足上述条件,并力求智慧增长,善于抉择取舍,不仅今生易得安乐,来世获得根本安乐与究竟解脱也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应设法让自己具足如上所述的生起智慧的方便。

  五、思维智慧的种类:

  智慧的种类很多,凡能令无知变成知,凡能去除内心对某种法的无知暗蔽者,都是智慧。从体性上,有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外道智慧、内道智慧 ―― 当下特指大乘菩萨所应修习生起的智慧度。

  菩萨所应修习,生起的智慧度可分为三,即:

  1、 通达世俗慧 ―― 即证悟世俗谛的智慧。世俗谛无量无边,可归摄为大五明。大五明是菩萨为了利他而生起的五种通达世俗谛法的智慧,纯粹为了利他而修学。它包括了为摄受度化有情,令转向信仰圣教,所以必须修学通达文藻与声韵之学,称 [ 声明 ];为了折伏有情,随顺贤善,所以修学通达文义辨正之学,称为 [ 因明 ];声明与因明是转变众生的思想观念的方便。接着,为了让已经信仰圣教的有情得到利益,应该修学通达世间各种工巧之学,称为 [ 工巧明 ];以及修学通达能治疗身体疾病之学,称为 [ 医方明 ]。大五明中最主要的是 [ 内明 ],其主要作用在于让有情能得到证悟正道,为了让自己具足真实的利他能力,应该修学通达大小乘法藏之词义的内明。总之,通达大五明的世俗慧是利他的主要方便。

  2、 通达胜义慧 ―― 菩萨为了断障证果,必须生起通达胜义谛的智慧,即证空性的智慧。证空性的智慧是入寂静境界的不二法门,此其所以可贵、重要,在于寂静即是涅槃,得涅槃的唯一之道就是依于福德所摄持的证空性的智慧,唯有依此,才能正断轮回根本的无明,就像是唯有靠着锋利的斧头才能砍断树根一样。

  3、 通达饶益有情慧 ―― 是指无垢清净的利他智慧;这种智慧颇显重要。到底如何才是无垢与清净?清净的利他智慧展现在于造作利益有情的加行上 ―― 一般称为利济有情十一事等法行,应知造作这些法行,对众生的今生、来世、短暂、长远有何利益以及如何取舍之理。若没有这种利他智慧,不仅利他不成,自己的利益也受到损害。

  此外,也有师长将菩萨所应修习生起的智慧,安立为缘著二谛随一的闻思修三种智慧 ―― 特别是缘著胜义谛的闻思修三种智慧。闻所成慧即闻慧,思所成慧即思慧,修所成慧即修慧。这三慧是功德也是功德生起的主因,不生这三慧功德大概是难以转增的;特别是生起缘著胜义谛的闻思修三慧,是断障证果的关键所在。这是菩萨主要的修习之道,也是菩萨帮助众生、去除痛苦根源的一种智慧。也因此,学佛的应该发起对正法的闻思修三慧,才符合解行合一、契入佛意的学佛方便。很多人或是闻而不修,或是修而不闻,解行分家;有些人自矜聪慧,并不知闻思修正法 ―― 特别是闻思修缘起的真实义 ―― 是根本法要,反而舍本逐末;也有人说听闻是学问,修行又另有一法,这些都是邪执邪见,应予破除。唯有生起闻思修三慧,才能令诸功德转成清净,渐得增上。

  六、 思维正行修习智慧的意乐:

  菩萨修学智慧度是为了利他成佛,当然必须具足六殊胜或以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最起码应具足菩提心摄持而修习智慧。

  首先,具足六殊胜而发起智慧,是指:

  1、 依殊胜 ―― 以菩提心为心所依而修习智慧。

  2、 物殊胜 ―― 即应以祈愿遍学所有的智慧法门的意乐而修习智慧。

  3、 所为殊胜 ―― 以为令一切众生获得短暂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利益而修习智慧。

  4、 清净殊胜 ―― 以为令一切众生断除二障垢染而修习智慧。

  5、 善巧方便殊胜 ―― 即修习智慧时,应由通达能修、所修、所修法行皆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

  6、 回向殊胜 ―― 即将此修习智慧的善根功德,悉数回向转成清净利他以及成就无上大菩提。

  其次,是一度摄六度,即:

  1、 智慧的布施 ―― 是指自修习智慧,也令众生趣行修习智慧;或者愿将修习智慧的功德布施一切众生而修。

  2、 智慧的持戒 ―― 是指修习智慧时能弃舍我爱执,由清净广大的利他心摄持。

  3、 智慧的忍辱 ―― 是指修习智慧时能耐他人怨害中伤,堪忍坚稳。

  4、 智慧的精进 ―― 是指一心好乐而修习智慧,并且心生爱乐一切大乘法行。

  5、 智慧的静虑 ―― 是指修习智慧时一心专注,并一心回向无上菩提。

  6、 智慧的智慧 ―― 是指由观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

  应具足如上所述清净意乐而正修习。

  七、 结语:

  《金刚经》说: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上简述了智慧的定义,具有智慧的功德与不具智慧的过患、

  生起智慧的逆缘与顺缘、智慧的种类、智慧的正行修习之理,凡此皆应善为思维,勤求串习,然后将智慧的修学会通归摄于应无所住,也就是没有倒执实有的执着,依此开发善心。如云:

  [ 离一切相,行一切善。]

  意即,离一切颠倒相而造作一切善行,或说于性空中不坏善行,于缘起中不起执着。如果这样,就是福慧双修而悲智双运了。

  依此,佛道将会慢慢地增长广大,至少人生过得比较快乐,看待事情比较客观开阔,较有能力面对困境,临命终时也较不易颠倒堕落;来世仍具正法习气,值遇具相慈悲的上师摄受教化时,一听就懂,不至于事倍功半。智慧是累积来的,虽然现在诸多法义仍是一知半解,未能相应,但是至少先行安立正见、安立正法习气。若能随分随力,从自己能力所及之处做起,假以时日,必能渐渐地定解正见,渐渐地去除无知,增长智慧。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智慧度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智慧度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