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八、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法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八、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业果无欺之真理,

  业果性空之实相,

  二者双运证得时,

  即入离边中观见。

  等持时喜修空性,

  后得时喜行利他。

  二十八、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缘起性空之理,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佛法是安乐之源,唯有透过佛法的修行,才能让自己生生世世获得快乐。对于一心志愿上求下化、觉悟有情的菩萨而言,最主要的功德是大悲缘众生、智慧缘菩提。即以大悲心愍念有情苦,心生不忍欲求救拔;以智慧心证成无上菩提果,唯有证果才能圆满具足利他能力,故须勤求佛道。

  此中,能令菩萨行广大清净无垢、福慧二资粮圆满、究竟断尽障碍、善证菩提道果、二利无碍圆满,所不可或缺的便是修学通达世俗慧、胜义慧及饶益有情慧。也唯有这样,才能成办有情有漏的世间短暂利益及无漏的出世间长远安乐。因此,菩萨为了利他,必须以悲心愿力投生轮回,特别是依着六度中的智慧度 ―― 令自他众生生起短暂究竟的功德。这点,即如噶当派祖师说:

  [ 等持时喜修空性,后得时喜行利他。]

  是说,由于菩萨在后得位时仍依着证空性的智慧摄持而行利他事业、故称之为清净。佛也是以智慧心遍知无尽,所以利他心也遍缘无量;没有广大清净的智慧,便难有广大清净的利他行。也因为如此,才能让所度化的有情得到欢喜 ―― 其实真正的欢喜是无漏功德,而能获得这样的无漏功德,取决于证悟实相、断尽二障。

  因此,菩萨所修的智慧品类中,固然是以上述三种为主,可是其中,通达胜义谛的智慧是修习智慧度的主轴,格外重要。

  修学通达胜义谛的智慧之理,即是证悟缘起性空之理,它是佛法的主轴或枢纽,获得定解与相应实非容易之事。不过,若依循着正道的次第,由浅入深,拾级而上,仍得成就。关于修习缘起性空之理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关要,以下以三点来说明。

  一、 思维生起证空性智慧的功德:

  为什么是必须证悟空性?在此引用清净经论证成。《如来秘密

  经》说:

  [ 如斩断树根,一切枝叶皆当干枯;如是若灭萨迦耶见,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亦皆寂灭。]

  这明示了断树根,枝叶枯;断无明,烦恼尽,凡此唯依证空性的智慧。龙树菩萨《宝曼论》说:

  [ 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我执故造业,依业复受生。]

  这是说,先有执着五蕴为实有的法我执,然后生起执着有情为实有的人我执,依着人我执起非理作意分别心,而起烦恼,烦恼生起即造轮回的善恶业,于是感得轮回生死。这就是轮回生死的流转次第。宗大师《正理海释》则说:

  [ 诸苦由业生,业由烦恼生;烦恼分别生,分别戏论生;息灭彼戏论,即名得解脱。]

  明白宣说了我的苦谛来自于我的业集谛,我的业集谛来自于我的烦恼集谛,烦恼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戏论。此中,戏论是指人我执、法我执的颠倒见,就是无明我执,颠倒执取诸法为实有的无明我执,透过证空性的智慧予以息灭时,就是解脱。解脱不是搬家,不是换地方,不是换身体,而是换心。透过对治道把心垢断尽,就得到解脱的功德。这些叙述都说明:众生的一切苦及苦因,都来自于自身的人我执、法我执的颠倒心,这些颠倒执着唯有生起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予以根断,无有他法,因为一方为正知,一方为无知;一方为正确定解,一方为相似定解。准此,也就可见证悟空性的重要性了。此外,龙树菩萨《中论》说:

  [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又说:

  [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意思是说,因为诸法的实相是自性空,不是自性有,因此才可以成立诸法。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苦谛。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集谛。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灭谛。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得到灭谛的方便 ―― 即自性空的道谛。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正皈依处 ―― 即自性空的法宝。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具足自性空的法宝者 ―― 即自性空的有学位僧宝。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圆满功德的无学位僧宝 ―― 即自性空的佛宝。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三宝。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皈依。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解脱。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佛果。

  总之,整个佛道与佛果,都建立于诸法性空的实相上,诚如月称菩萨说:

  [ 如是法皆空,亦由空性起。]

  所以,怎能不以诸正理而善为成立空性,生起证空性的智慧呢?

  佛教不共于其他宗教之处在于缘起性空的教法。信心、忍辱、慈悲、善良等美德,纵然极为妙善,但却是所有宗教共同提倡与教化的。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佛教徒是依于智慧摄持而修行,其力道与功能显然有着极大的差异。例如,利根者发菩提心是依证空性的智慧为助伴的。

  就大乘而言,成就佛果必须圆满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且须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即烦恼习气)两种障碍。或者可以说,烦恼习气(即所知障)所以可断除,是因为烦恼堪能断除。烦恼所以可断除,是因为无明堪能断除。无明所以可断除,是因为堪能生起与无明正相违的证空性的心。证空性的心所以可生起,是因为诸法自性空的缘故。所以依此次第思维,即能得到定解:二障可断、佛果可证;既然佛果可证,于是自己便应发心,为了利益有情,自须愿求成佛,这种快心便是菩提心 ―― 这也就是依着证悟空性而引出坚固的发心之理。总言之,证悟空性在佛道的初中后三期都极重要,凡是志求解脱成佛者,非生起证空性的智慧不可。

  二、思维证空性智慧的生起之理:

  那么,证空性的方便为何?如何生起证空性的智慧呢?当知,除了必须具足福德资粮之外,主要在于须先如理听闻阐明空性的教授,了知证空性的正理。不具足正确无误的闻思空性义,终究难以修证相应。

  此中,生起无垢的空性证悟、所不可或缺的是,不能不了解缘起之义。唯有正确无误地了知性空与缘起的关系,才能如实地证悟空性。关于这一点,许多大德都一致地强调,透过缘起正理来证空性是最为有力、最为清净无垢的比量证悟。祖师也说,宣说缘起不过是为了明了空性义;通达缘起性空的智慧,即是证得佛法的究竟心要。所以,应该从缘起来理解空性,或者由缘起正因来成立诸法空性。

  法王曾说:

  [ 佛教行是无害行、利他行;佛教见是空正见、缘起见。]

  那么,什么是佛说的缘起正见呢?综摄而言,佛观待着有情不同的根器,宣说了至少三种缘起见,即:

  1、 因果缘起 ―― 就是一切因缘所作法,不论是色法、

  心法、不相应行法都取决于其本身的因缘条件。除了这些因缘,再无其他,如云:

  [ 一切诸法由因生,一切诸法由因灭。]

  即是此意。而且能生起自果的因,也必须是无常的相顺的。它不可能是由恒常的不相顺的因所生。譬如,稻种为因,加上阳光、水份的缘,就可以生出稻芽,不可能生起麦芽。又如创世主是恒常的,被创造的有情却是无常的,以恒常的因生起无常的果即成不相顺,实际上,应是由无常的因生起无常的果才是,这就是因果缘起。

  诸法之所以有生灭变化,举凡从内心到外境,都依于因果缘起所致。这也称为粗品的缘起观,它是很重要的基础,是佛教各个宗派所共许,也是共世间的一个清净正见,一般所提到的缘起见大都是指这个层次。

  2、 观待缘起――不论是有为法或无为法,都必须观待

  它的组合部份而成立。所有对立的观念都是与该观念对反(相违品)而建立。譬如他是个孩子,表示他必有个父亲,反之亦然;又如此人善良,必须暴恶的人与他对比;再如这棵树很高,表示必有矮的树与之对比。安立此山,表示也有彼山与之对比。诸如上述,若诸法不须观待而本来就有,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且根本找不到,就如人的好与坏也是观待而成立,如果好坏本就存在,那么应是在任何时处、任何人见此人都会同许为好,或同许为坏才对,事实却非如此。又,当饥饿时用餐,会生起食物极好吃的想法;一旦饱足时用餐,虽相同的食物却不生起极为好吃的想法,可见食物好吃与否,也是观待而有。只不过是站在不同角度而安立不同观念,同一事物,观待不同人,就有不同的想法与看法。如上即是观待缘起,称为假名安立。

  一般认为,观待缘起分有几种:

  ① 因果观待,如父与子。

  ② 部份观待,如念珠与珠子。

  ③ 全体观待,如由全时分的滴水而盈瓶。

  ④ 同体观待,如我与五蕴。

  ⑤ 相违观待,如彼与此、善与恶。

  要之,凡是观待而安立的缘起法,即称为观待缘起,又称为中品的缘起观,属于中观宗的缘起见。

  3、 唯名缘起 ―― 在缘起之中它最微细。在《优波离尊者请问经》里提到种种可爱的花与美妙的天宫相互辉映,优波离请问佛:它们到底如何存在?这庄严世间真正的作者是谁?佛说真正的作者是分别心,此分别心是以名言而安立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诸法。

  假名安立的前题必须是有一具相的条件(施设处),分别心有完全的权利,将未命名的法,安立一个名字,给它贴上标签,即称为唯名假立。譬如,依着自己的身心,假立它为我;依着出家的外相,假立该人为出家众;依着开车的行为,假立该人为司机;依着人心的愚痴,假立该人为愚痴;依着身体的衰老,假立该人为老人;依着具足二障过失,假立该人为众生;依着已断尽二障,假立该人为佛,诸法皆如是假立而成。

  又如黄昏时,天色昏暗,视线不明,乍见地上有条花斑色盘旋状的绳,立即猛然大叫“蛇!”,且生蛇想:而事实上,这条于绳上心所假立的蛇是不存在的,它并不是蛇,因为在绳上根本找不到蛇。可是却生起蛇想,继而怖畏地逃跑,那是因为已将绳视为真蛇的缘故。而这蛇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在绳的诸多因缘下,以分别心命名它为蛇,它就成为蛇了。

  基本上,诸法的成立之理,都是依靠分别心忽尔给予名言安立而有。所成立的法,除了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很深,称为细品的缘起观。这是属于中观应成派的主张,也是佛教最究竟的缘起正见。

  总之,缘起见有这三种。证悟空性的正理固然很多、像离一多、四决定义、破四生、七相推求等,此中,只有缘起正理被称为正理之王。

  单单依着缘起正理,就可以双遮断常二边,安立中道;其他正理虽然也可以间接引出,但却不能直接成立。如月称菩萨《入中论》说:

  [ 诸法非是无因生,非由自在等因生,非有他生非共生,故知唯是依缘生。]

  意即,遮破了四生,即得成立诸法必须依赖它所成立的因果缘起、观待缘起与唯名缘起而有。依缘与不依缘正相违。一个必须依靠因缘,一个不依靠因缘,故能成立诸法依于缘。所谓自性有也是说诸法不依缘而有 ―― 不管是因果,观待或唯名。

  缘起,藏文称“殿回”是依缘而起的意思。既是依缘而起,由“缘”这个字就知道,诸法是依缘而有,必依他缘,没有自主;它能够遮破不依缘而有的自性有,所以去除常边成立自性无。诸法既是依于因果之缘、观待之缘与唯名之缘而起,故有所起,依缘而起。这个‘起’字藏文称‘回哇’,是指‘具有、具足、成立、得到’的意思。所以,凡起必有,非无,具有作用;由‘起’这个字就可以遮破诸法完全不成立的根本无,去除断边而成立缘起有。

  要之,虽然诸法自性无,但还是有所起,因此依缘而自性无,依起而缘起有。若非缘起,即非性空;没有缘起,哪自性空?多加思维缘起的正理,就可以生起证悟缘起的真实义。多思维、定解缘起之义,就可以决定诸法实相就是自性空,最后终能通达由缘起义成立性空义、由性空义成立缘起义的互助成立之理。换句话说,自性无者缘起有,缘起有者自性无,由这样趣入中道是最殊胜的正见。

  或有在修习空性时会颠倒理解,误以为空性即等于无,空无所有,空表示什么都没有(这是断空)。或有以为,反正诸法皆空,所以看待一切都无所谓、没有关系(这是错见)。也有说,空就是什么都不想、不作意、不分别(这是愚痴行)。另外也有人认为诸法的本质是空性的,所以没有因果作用(这是断见)。由于无法承许事物的空性与事物的作用能同时存在,所以才有上述错误的看法。

  事实上,事物既是性空,也有作用。比如桌子既是性空的,也是缘起的(如铜币般一体两面而有)。空性不表示没有,如桌子的本质自性空,并不是否定桌子,而是指桌子乃缘起而有,唯遮自性而已。显然,是以缘起为因,而引出自性空的决定智慧。反之,也可以自性空为因,而引出缘起有的决定智慧。所以,证悟空性必须性空与缘起互为双运,否则无以趣入中道。真正的空性之义必依缘起而有,舍离了缘起而说空性绝对是错误。

  总之,依于因果,观待与唯名缘起,成立诸法自性空。依于诸法自性空,成立诸法缘起有。以性空成立缘起,以缘起成立性空。愈是定解性空,愈能定解缘起,反之亦然。如果空性不成立,缘起也不成立;如果缘起不成立,空性也不成立。理应深刻思维这个道理。基于诸法的实相是缘起性空,才能合理成立诸法的因缘果报,才能了知业果自性空,而更重视业果缘起有。

  这一点,仁达瓦尊者曾说:

  [ 业果无欺之真理,业果性空之实相,二者双运证得时,即入离边中观见。]

  意思是说,因缘果报没有欺诳,同时因缘果报也无自性,当这两种道理(业果的性空与缘起)双运证悟时,就趣入了远离断常二边的中道见;是基于诸法缘起有才可以自性空,诸法自性空才可以缘起有,应令心中产生这样的决定,宗大师也说:

  [ 观世出世间诸法,因果毕竟无欺诳;然所缘处皆空寂,彼入圣者道。]

  这段文意义很深,就是一切法空,非空一切法。故应通达 [ 自性非有、缘起非无 ] 之理,确知诸法若有自性,则非缘起;若无自性,则缘起成立。缘起有与自性空互助互成。

  缘起性空是无上教法,像诸天的最胜甘露,可以洗滌众生迷暗的心垢。依此而修道即会证悟;原来在基位时诸法自性本空与缘起假有是互助成立的,缺一不可。一个成立,另一个就成立;一个没有,另一个也就没有。若执持着如是证悟之理而趣入道位的修行时,便是悲智双运与福慧双修,或也可说以方便分及智慧分互相不分离地修行,究竟圆成佛道,所以佛经说:

  [ 若谁见缘起,谁即见法;若谁见法,谁即见如来。]

  祖师也说:

  [ 诸佛三业清净皆为利他,然以语事业第一。而语事业中,证悟缘起性空的道理,必得解脱菩提,故是第一中的第一。]

  应多思维如上所述法义,深刻地串习。

  三、思维如何将缘起性空观运用在生活中:

  世间诸多痛苦的起因,不外乎是由无知颠倒所致。若欲求有个充满智慧的人生,应在面对顺逆境时,能以清明正确的智慧观照。可叹的是,我们却常常生活于无知之中,很多时候心思模式正好与缘起性空的教法相违。

  譬如,当遭受一点损失,就立刻推诿或诬蔑他人;但当有一点成就,就忙于夸耀、彰显自己,生起骄慢。诸如此类的烦恼行相与做法完全违背了缘起性空的真理,因为果报的产生都是缘于众多因缘或是唯名假立,不可能由单一因缘而有,境上也没有真实存在;可是我们往往习于这种想法,这就是无知。有时也会说某人让我生气!这句话听来有问题,好像自己生气是因某人的关系。这样说来,倘使某人只要在地球上消失,难道自己就不会再生气了?事实上,仍然照气不误!

  怨敌与亲人也只是观待地存在,有什么真实性呢?当某人对我友善时,就称他为亲;不友善时,就称他为敌,这都是观待某些因缘而予以假名安立。明明是因缘和合或观待而假立的怨亲关系。却忘执为实有,进而生起了过份的贪嗔。生活中的苦乐也是唯名假立、因缘和合而有,却妄执为真实,也因此,缘苦就过份的排斥,缘乐就过份的沉溺,完全远离了实相,这种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又,譬如你上百货公司,对某个珍贵的物品,买前被摔破与买后被摔破,这两种心情并不一样,因为未买时,虽有无明执着,但没那么重;买后,执着更深,认为它是真实的,是我买的,是我付钱的,是真实我所有的,当后来摔破时,便懊恼不已。为什么有这般差别?主要是对实相的无知,无始以来一向依着这种无明看待一切事物。

  宗大师曾说:

  [ 当知自身俱生无明如何执着,而精勤寻求断除,不应专好与诸宗派巧于诤论。]

  遵守如是言教极为重要。应依于缘起性空的实相,常反观自照,多加思维,尽可能生起智慧,对治无知。同时要看清当下的缘起,创造未来的缘起。

  由诸多的缘起见,尽可能地落实在当下的生活中,学习‘珍惜当下,随时放下’;欣然地接受既成的因缘果报,少抱怨,积极地创造未来的善因缘,不退怯,否则就违背缘起见了。有说:

  [ 佛法门中一尘不染,佛法门中一事不遗。]

  意思是,佛教中一切的福慧资粮都无自性,也正因为无自性的关系,而得合理地成立缘起有的福慧资粮。因此,应求相应 ―― 于缘起中不执实有,于性空中不失善行;能在一切利他行中,尽可能地远离一切颠倒相,才符合缘起性空的真实义,依此正见与意乐而行即名悲智双运。

  诸佛的无上教法便是缘起性空的教法,这部份虽是菩萨的主修品,生起或通达并不容易,但是,一旦能通达就妙用难思利益无穷。愚钝如我者无明翳障深重,很难立即相应,不过仍应不断地善为听受、了解、思维、串习缘起性空之义,边学边修、边修边用、从内心建立正见,进而外在加行 ―― 遇到逆境顺境时便能有力地转念运用。不论是静态串修或是动态运用,若能持之以恒,渐渐地必能将烦恼的心流转成正法的法流,将无知转成智慧,得到净化增上,真正离苦得乐。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缘起性之理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缘起性空之理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