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九、修习四摄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法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九、修习四摄

  由施摄众成眷属,

  说如法语示利行,

  以身作则现同事,

  四摄利他求加持。

  二十九、修习四摄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真实皈依,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大乘道之因是菩提心,大乘道之体是菩萨行,大乘道之果是佛菩提。亦即依于所发菩提心修学菩萨行,究竟证得佛果,从而得以任运无间地利益众生。因为一心利他的缘故,所以菩萨行即是成佛的主要资粮。菩萨行又称菩萨大行,是最极伟大行,是最可悦爱行,是毫不伤害行。举凡菩萨三门的一切善行都可算是菩萨行,可说有无量无边,但若予集摄,则是六度行及四摄法。

  菩萨行的本质,无非是圆满自利、成熟自相续的佛法,这主要是依于修学六度行而有;再者是圆满利他、成熟他方有情心续的佛法,这主要依于修学四摄法而有。修学四摄法其实就是对身心贫乏与悭贪者施予财、法二施,且是依次引导使令成熟,这不仅是直接施作饶益,解决众生的问题,而且也可在成就利他、令得安乐的过程中,也顺而成就了自利、圆满菩提资粮。

  因此,为了如实了知并指向通达与相应自利利他之理,除了应如实修学六度之外,也必须进而学习如何修学四摄善法之理,故当略说。

  一、 思维四摄法的定义:

  四摄,又名四摄法或四摄事,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化与调伏众生的方便。

  1、 布施 ―― 是具足舍心之上对于内心愚痴者施予法,对于

  身体或生活匮乏者施予财,分别施予财法的修行。此中的布施是特指财施而言,且是针对为了究竟利他,令众生易于趣入信受佛法,先行广结善缘而行财施。换言之,财施是为了调伏、利他而做的前行方便。

  2、 爱语 ―― 是对于已蒙受财施的有情,为了进而去除内心

  的无知与过失,而为其宣说或开示修行之理;特别是以正理安立,宣说如何修学六度之理的言教(具足佛经的经教依据)。爱语不必然是指柔软语,广义上说,凡是对有情有益于增长善根的开示言教,皆属于爱语,故并不局限于佛法。

  3、 利行 ―― 是对于有情所教化的言教,不能只停留于教化

  的层次,更进一步,使已蒙受教化的有情能如实的依教奉行、如法相应。例如,最初对于财物匮乏的有情广行财施(即是布施),进一步,教化已受布施的有情也能修学布施,为其开示如何行持布施之理(即是爱语),如理行持布施后,则应多方鼓励、劝勉令其真实修学布施(即是利行)。

  4、 同事 ―― 不仅是对于有情开示布施之理,劝令布施,如

  实修行,而且自己也应如是而修,广行布施,自他共同行持。亦即教他人修,自亦同修之义。

  总摄而言,四摄法中前一法 ―― 布施属于财施,后三法属于法施。

  二、思维为何安立四摄法为四的理由:

  既然四摄是菩萨一贯的利他方便,也依此而成熟有情心续的佛法,因此必有其理由,为何必须安立为四种法类的次第与数量决定。数量决定就是不多也不少,且有其由前而后的必然次第。安立次第与数量决定的理由是:

  1、 饶益生活为先 ―― 为了令度化的众生或摄受的眷属,

  得以渐渐趣入正法的修行,得到相应,所以最初总是先以善巧方便,去除有情的匮乏与优恼。或者先与有情广结善缘,彼此有好的印象,使得对方较易于接受教化与劝告。也就是说,最先施予财施、给予资具、令其去除匮乏与优恼、饶益其身、令得饱足都是有其必要的,故最先安立布施。

  2、 接着给予佛法的精神提升 ―― 与所布施的有情结下善缘后,进一步则应去除其内心痛苦的主因,就是内心的无知(或无明)。固然财物的资助有其利益性,但毕竟是短暂的利益,长远的利益应是心灵上的精神提升。主要应致力于正法的学习,开发善根与智慧,知所取舍,才得以去除无知与无明,如此才有可能精神提升。宗大师曾说,众生身体的最大障碍是死亡,众生心灵的最大障碍是愚痴,即是此义。

  因此,为了去除有情内心的无知、愚痴,而能增长智慧,应使其了知如何修学佛道之理,此必须藉由爱语(开示,宣说正法之语),才能令有情有所了知,善予厘清,得以渐渐地断除疑惑与无知,才能没有颠倒地受持正确圆满的诸佛殊胜教法。

  3、 再则思维、串习、运用法义 ―― 由前以诸爱语教化有情如何正行修行之理,包括每一一法类的定义、种类、修习之理、生起之量,以及生起的功德等,凡此有情既已有所了知,就不能只停滞于理论,或者只在文字学习的阶段,此既不是学佛的意趣,也不是获得利益之道,久而久之,易成只说不做、只解不行、只学不修、落于戏论的学佛方式。因为令心得以驯伏、调柔,主要还是在心地上多加思维、串习、运用法义。所以有情既已受教化,了知法义,进而即应经由利行令其修行善行、正法,得到法味。

  4、 最后自他皆须依教奉行 ―― 先已善巧合宜地开示修习之理,去除有情的愚痴,使令真实趣入修行;但是,若自身只教化有情修行之理,教授如何取舍,自身却没有实修经验,那么,恐难令有情信服、信受,若此,就难达到调伏利他的目的了。这点,诚如《释量论》说:

  [ 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宣。]

  宗大师也说:

  [ 自未调伏,无调他处。]

  相反地,如其向他人教说的,自己也能如是依教奉行,别人也就乐于接受教化,能使未修者而起修,已修者更坚固不退。

  四摄何以必须安立为四种法类,不多不少的数量决定及前因后果的次第决定之理,由上述理由可知。

  三、思维四摄法的作业:

  作业是指功能、作用之义。修学四摄法乃是为了真实利他、摄受众生,那么,其间的利他作业与功能有什么不同呢?

  由布施故 ―― 能令有情转成堪为教化的闻法之器,有情也因结下善缘,而心生欢喜。

  由爱语故 ―― 能令有情依其根器、信解、业力等,对教化的正法有所了知。而得正解,继而渐渐地断除心中对正法的疑惑与无知。

  由利行故 ―― 能令有情真实趣入解行合一,经由闻思修证的相应次第而知所取舍,如法修行,依教奉行,进而得到调伏。

  由同事故 ―― 能令自身不仅以身作则,自他共学,也使有情自愿随行而修,并令有情未修者入修,已修而不退,不退而增长,恒长修行相应正法。

  以上所述,说明了四摄法中的每法类都有其不共的作用与功能,应当了知。

  四、思维如何修学四摄法?

  既然佛说四摄法是成办一切众生义利与真正得以利他的妙善方便,因此教化弟子、摄受众生理应依此四摄而行。若弘法利生不依四摄,却依旁门左道、相似法、神通或者颠倒说,错解佛意,或者得少为足,甚至以世间的企业经营目的与方式来成办佛法事业,如此再怎么做,再怎么庞大,皆非佛法的主要意趣,充基量不过是佛法的支分罢了。真正要能让众生如法相应,安立于解脱成佛之道,咸令成就,必须依止四摄法予以教化才是。

  那么,应当如何修学四摄法呢?

  1、修学布施 ―― 四摄法中,布施的修学之理与六度中的布施度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都是指具足舍心而广行财法等布施来利益有情。不同的是,六度中布施主要是以成熟自己的佛法功德而言,四摄中的布施则主要是以成熟他方有情的功德而言。明显地,四摄中的布施,不仅是增长自己的舍心,且是为了度化有缘的有情。所以得先行作布施法行,广结善缘,接着才设法令有情渐渐得到成就。

  2、修学爱语 ―― 爱语必须随行世间的规范清净而行,也应随行宣说出世间的正法言教,令有情能真实生起信、戒、闻、舍、惭、愧、慧等七圣财。

  个别上,基于有情的不同情况,即须宣说不同法语。譬如,对怨敌,须以慈心说饶益之语;对钝根者,须离疲倦心说智慧之语;对犯戒者、邪行者,须以悲愍心说利益之语,等等。又因为各别各别有情的欲求,根器与程度不同,所以对根器尚未成熟者或贪欲炽盛者,说布施与持戒;对根器已成熟者,令其增上教理而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对放逸者,令其不放逸而宣说戒慎之语;对疑惑者,则令其善为抉择教诫,令各获得利益。

  3、修学利行 ―― 利行分为种植善根、成熟善根、解脱善根以及圆满善根的利行四个阶段,称为种熟脱圆,或者为令有情能获得现法利益,劝令如法积福、如法生活;或者为令有情获得来世利益,劝令清净出家修行,等等,如此,能依次获得有漏的轮回安乐,以及无漏的涅槃利益,即称利行。

  利行时,须先观机逗教,契机契理,渐次而引导。譬如,于劣慧者先令修学初浅的教授;若已转成中等智慧,再予以教化中等的教授;进而转成深广智慧,即为其宣说深广法。因为众生根器暂不适宜,即使为其宣说正确圆满的教法,也难有效益,有利反成损之虞。总之,观待根器而宣说适宜的法门,才是应病与药的合理利行。

  4、修学同事 ―― 基本上,凡是有能力教授他人者,应先具足等同或更为增上的修行。虽然宣说佛法者并不一定有真实修行,但若自己也有意乐勤修相应或稍有实修的经验,则较合宜,否则易于心虚,也难摄受教化众生。故真正的同事是,在意乐上 ―― 必须不舍有情利益,永不退转利他行;在加行上 ―― 则须调伏内心,累积经验,共同学习成长。

  总言之,布施是于有情施予财摄;爱语是摄受之后,于取舍处施以教授;利行是于所说之义,劝令修行;同事是如劝他行,自己也如是共同与彼安住修行。四摄法即是由财施、法施所集摄,当依次地修习此诸方便与次第,才得以实践利他的心要。这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菩萨利他的主要方便,通称为利他的共道。这点,我们虽然不像菩萨如此圆满修学,也应渐次地随顺效学。

  五、思维以何意乐修学四摄法:

  菩萨所作唯有二事,即:

  1、 造作自利的方便 ―― 依于六度行,自内成熟成佛资粮。

  2、 造作利他的方便 ―― 依于四摄法,向外成熟他方有情的

  佛

  法。如此修学究竟,终能圆满二资粮。

  圆成佛道,证得佛果应以意乐为先,进而导出后面的加行。意乐

  极为重要,不重视意乐的佛法,难安立为正确的佛道;反之,即使少有加行,确有真实具足佛法的意乐,仍为佛道。

  那么,应以何种意乐修学四摄法呢?修学四摄法必须具足六殊胜,即:

  1、 依殊胜 ―― 是依着菩提心的心所依而修。

  2、 物殊胜 ―― 是由眼前所摄受的对象或所缘,以一乘法界

  众生(不但是针对现前众生,而且是无量众生),或由眼前所行的四摄随一,推而愿行所有的四摄。

  3、 所为殊胜 ―― 是为令一切众生获得短暂增上生、究竟决

  定胜的利益而修。

  4、 清净殊胜 ―― 是为令众生去除二障而修。

  5、 善巧方便殊胜 ―― 是具足已证或观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

  而修。

  6、 回向殊胜 ―― 是将此修学四摄所积功德,悉数回向一切

  众生与成就无上菩提。

  六、结语:

  菩萨的修行,若以分位区分,不外乎是等持位与后得位的两种道位。

  等持位 ―― 是静态修,主修智慧分的法类,后得位 ―― 是动态修,主修方便分的法类。由等持与后得而累积福慧资粮,称为福慧双修,也称为等持后得双运。四摄大都属于后得位修,但仍须由等持的智慧摄持。关于这点,有经典说:菩萨如父,以方便度一切众生故;菩萨如母,以慈心摄一切众生故;菩萨如亲友,以是众生安乐根本故;菩萨如阿奢黎,以教化众生无量法门故,等等。如是引用诸喻而显示菩萨修习四摄的主要意趣。

  愚钝如我者既是初修业者,于佛法的建立与修行的经验并不具足,不但不知正法之义、修习之理,而且心所缘的大都与烦恼相应,所行的大都与恶行相顺,在此情况下,当然很难实修相应菩萨的六度行与四摄法;但是,尽管如此,也不应随意放弃,应想所有的菩萨并非一开始就能成就,也是经由先求了知而发愿行,久习后渐渐才易相应的。因此,目前虽然无法像菩萨一样的清净圆满,也应怀着为修而学的意乐,先行寻求了知六度与四摄的修习之理,并且发愿行持,当如宗大师的祈请加持文:

  [ 由施摄众成眷属,说如法语示利行,以身作则现同事,四摄利他求加持。]

  或如祖师的祈愿:

  [ 如母有情轮回中,受诸痛苦心难忍,愿非虚语凡所作,皆成利他祈加持。]

  如是由点滴累积,少分串习,随分随力而行,久而久之自然就有可能相应与增上了。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四摄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四摄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