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6.开放心胸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丹增卓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6.开放心胸

  『自利利他』:

  直至目前为止,我们已从自我实现的观点来对修道做出解释。由于我们认识到我们与所贪境的惯常相处方式,令我们落入不满足的无尽循环中,于是便会愈加积极令我们深层的本性现行起用。我们的目标是要证得一种稳定可靠,即不为四周环境改变所扰亦不受时光流逝所影响的安乐境界,然而,既使具有这种希求达成解脱贪欲不满的循环的大愿仍未圆足。为什么?因为我们根本上只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之前,我们的贪欲也许仅限于要拥有种种感官事物,但现在由于生起了一点出离心–这些欲望却转向追求自身究竟本性的证悟,然而,其著眼点仍在于「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的想法。

  这种唯重视自己个人的安乐及解脱的偏狭心态,是不可能令我们体现内心的广大潜能。这种自利心态重视单一有情–即是我们自己 的利益,远高其他与我们共同承受生命问题的无量有情的利益。这种极受限制的观点必然会令我们的心胸闭塞,还有,即使我们并未有意识地声称:「我是世上最重要的人,他人的问题与我何干,只有我个人的安乐才是最重要的。」但我们的内心却隐约存有这种想法。

  只要我们仍然牢固侧重于自己个人的安乐,不论是属于暂时的或究竟的,我们便绝不能体验到一种真实心灵开放的广大性。能获得这种圆满觉悟的究竟见地的唯一途径,便是要令自己脱离这种狭隘我爱执的限制。过去所有男女大成就者的教导中清楚指出,这种狭隘的我爱执习气只会令自己的心灵僵化窒息,假如我们真的希望实现我们的无上潜能–或我们只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某些世间的满足–亦必须降伏这种爱我自利之心,尽可能把握自己奉献于他人的利益,这才是能成办完全开放心胸的唯一办法,也是证得恒久安乐的唯一途径。

  奉献的意思纯粹是指在你的内心所植下某些善根势力,而你决意尽可能把这些福乐与他人分享。依佛教心理学所说,假如你们缺乏某种程度的奉献心态,不但绝对不能达到完全的满足,而且还会惹人讨厌及令自己孤独寂寞。正如班禅喇嘛在他所造的密续仪轨《供养上师法》中曾说:

  我爱执即众苦门

  爱护众母为德本

  故于自他互易行

  修为心要愿加持

  (见妙音佛学丛书第一册《供养上师法·乐空双运》。颂意是说我爱执乃是一切苦恼及不满之因,相反,珍爱一切如母有情胜于珍爱自己,却是一切证德及智慧的根本。所以,请加持我能把这种我爱执转成关怀他人之心–译按。)

  这并不是某些复杂深玄的哲理宗义,而是一种简单朴实的开示,只要看看我们的生活经验,便会知道我爱执是不是一切烦恼及衰损的根因。

  班禅喇嘛随即建议我们要好好看一下世尊释迦牟尼佛生平所做的事情,佛陀完全舍弃我执,完全献身于利他,因此达证无上正等正觉之乐。反观我们这些终日迷执于我、我、我的人,唯一可以获得的东西,只是无尽的痛苦失望。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易明的比较,我们无需依赖班禅喇嘛或其他人士的权威,才可以了解这个比较所要指出的事实。我们所需要的理据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及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只要细心观察一下,便会清楚知道这种狭隘的自利心总是导致失望,同样,我们亦能清楚看见,胸襟开阔的利他心能带来安乐幸福的感觉。

  『胸怀广阔的菩提心』:

  我们已经认识到习以为常贪著于感官事物,能障碍我们证得大家所希求的安乐满足,既然我们是真实热衷求取最高的人类快乐,这样便一定要透过出离心的修习,籍此给予自心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远离惯常追逐的快乐,好让我们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同样,只要我们依然过分地关注自己个人的安乐,便永不可能体验到圆满觉心的妙乐。换言之,若我们希望达至最高的目标,就一定要培养最高的发心修道动机。

  这种殊胜的动机在佛法的专门术语中是称为「菩提心」,这是一种推动我们为了能够成办最大的利他而求证圆满菩提的发心。唯有把自己贡献于一切有情安乐的工作–亦即是唯有透过培养菩提心的开阔胸襟–我们自己才能永远受用的殊胜妙乐。

  这种菩提心的奉献心态,是一种能够把自心全面转化的巨大力量。这是可以透过自己的体验来证实的,并不是某些要以盲信来接受的事物,当我们心中发起菩提心时,一切生活上的美好事物皆会水到渠成地自然降临在你的身上。现时,由于我们的内心是充满着我爱的念头,所以看来唯是招来不幸。但是,若我们具足菩提心的话,便自然会招来良好的朋友、好的饮食,及一切好的东西。

  正如达赖喇嘛所说:「即使你们要自利,但是低限度亦要是明智的自利。」达赖法王的意思是透过这种特殊的语气来告诫我们,菩提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一种极大的自利心态。因为当我们出于慈悲心而把自己奉献给他人时,所得到的喜乐回报会远远大于由其他方法所获得的快乐。我们平常所得的快乐不但非常微小,而且很容易便会失去,所以若我们希望能更加快乐的话,唯一要做的事情便是致力献身于利他。

  『解脱我爱执』:

  我们不要以为「菩提心」是一种只能以信心来相信接受的宗教观点。这种殊胜慈悲观乃是通达自他实相的直接效果,每当我们只是关心自己的时候,似乎便难以克服我们的麻烦。由于我们老是想着自己,所以,便会忧心忡忡,不断产生:「我的样子不够好」,「他人不会喜欢我」或「我恐怕不会成功」等想法。但凡与这个「我」有关系的事情,皆会变成一种麻烦,一种忧虑或一种能对我们的安乐构成威胁的问题。

  能冲破这种自我迷执的唯一办法便是对他人开放自心。当我们真心关怀他人的利益时,最低限度亦会在一段时间之内,自然不甚注意自己的个人问题,而且,由于悲悯他人之心取代了自我怜惜的想法,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智慧与力量的秘密宝藏。也可以说,仅具有这种大悲菩提心已是一种觉悟证德。当我们在心识中创造出这种开放的空间,便会引生无量的宇宙德性,我们会进入广大的宇宙关怀领域中,不会封闭在我们的狭隘个人现实中,这样我们大部份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我们常常小题大做,制造出这类无义的事情,把生活上的小事化大。无论如何,当我们发起这种广大的菩提心见地时,这些低微的自我关注便会变得不重要,再不会令我们困惑。若我们卸下这个爱着自我的重担,便会微微体验到一种与圆满心灵成就同时出现的全自在感觉。这种经验是值得鼓舞的,因为它们能显示出令人极为信服的实际效益,并能证实日复一日地修习转心的价值。

  『对菩提心的误解』:

  一些人们在初次听闻菩提心时,会把它与一种感情用事,极为情绪化的心态混淆,譬如:「我极希望人们能得到快乐!一想到他们正在受苦我便无法忍受。」这些人因为受不了他人所遭逢的困境而感到沮丧,可是,真正的菩提心完全不是这回事,菩提心与这种痛苦无助的心毫无关系,相反,菩提心是明澈随和的,它除了拥有平静的智慧外,还具有一种深厚的悲悯感,这是一种能让我们把自心尽量敞开的彻底开放心态。

  许多人在初次听闻菩提心的教法时,亦会产生出另一种错误的想法。由于为了能以最究竟及最完善的方式圆满利益其他人,所以必需要发展我们的内在潜能,但是他们以为在究竟成就佛果之前,是没能力从事任何帮助他人的事,所以他们认为必须首先苦学多年,然后再开始从事调心的修持。当修持了一段长时间之后,才有可能生起出离心及菩提心,而且,未来还要经历无数生才能成佛,这时便能够开始利益其他有情。

  要知道,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只是把一套如何发展精神修行的死硬观念来加重自己的负担,这仅是另类的束缚或幻想,若我们坚执这套死板僵化的生命程序,恐怕在我们得知大限之期将至前,仍然不会踏出第一步!

  事实上,在我们修习慈心、悲心、智慧及其他一切成佛慧观的同时,我们仍能够常时不断地帮助他人。首先,我们只需要以一种致力降服我爱执的心愿,过着简朴单纯的生活,这样,我们便能自然利益他人。第二,从最初至最后的每个精神发展步骤中,皆会因应我们所达至的水平,各自具有程度不同的功德力用,让我们能以此利益有情,实际上,我们是可以在现时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因此,这种认为我们在未觉悟前是无法利他的想法,实在是傲慢及愚痴的,这种想法正好反映了一种对修道的基本误解。

  这种误解是与我们一向以来所持的生活态度有关,譬如,我们在学校读书时会这样想:「我现在一定要学习这些课题,最后才可以通过考试,取得学位,然后便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多赚一点钱,这样我才会快乐。」由于这一切皆以未来为着眼点 -「当我有足够的金钱时」,「当我有自己的家庭时」,「当我退休时」- 所以很容易把我们修持的想法转变为:「当我完成修行时,」「当我们开悟成佛时」,然而,这种思维方法是颇为颠倒荒谬,这种对未来的虚拟幻想同样会令我们现前的行为变得不切实际。

  最重要是明了真正的修持乃是一种要时时刻刻,日复一日地实行的事情。不论我们能做什么事情,不管我们具有什么的智慧,皆要把它们回向于利他。我们只须要令自己的生活尽量过得简单纯朴,这种做法本身便是一种极大的利他,而且我们在成佛前已可以开始实行,无需苦苦等待。

  『大悲的基础 - 平等心』:

  若我们对菩提心的理论已取得清楚简要的理解,并且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实行,把这种开放的利他心灵在所有活动之中进行实验,这才是一种充分的精神修持。能做到这样当然是最好不过,但是发起真实的菩提心,是能自然无造作地生起爱他胜自的心念–乃是一种甚深的证语,这是要经过长时修习才能证得,并非一蹴即至。因此,单凭希望决不能发展出一种完全开许的心灵,我们必须按部就班,长期修学才能成就。

  私意认为,佛教的其中一种优点便是贡献给我们一种实用的调心法门,佛教绝不会这样说:「菩提心是难可了知的,因为佛陀是这样说的!」相反,佛教给予我们种种发展这种心态的方便法门,我们自己可以去看一看,这些方法是否可行,菩提心是不是真的难可了知。

  按照这些法门所教,第一件事情是需要具有「平等心」或「等舍心」。正如建屋的地基一般,平等心–这是一种对所有众生远离亲疏朋党的公平心态–乃是长养菩提心的基础。从过去行者们的经验可以得知,当他们得这种平等心后,菩提心便会快速无难地生起。不过,由于我们心中对于怨亲爱憎、黑白分明的习惯极为根深蒂固,所以实在不容易速成这种平等不偏的心念。由于具有猛厉的执著贪欲,所以令我们爱着于亲友,憎恨排斥那些不喜欢的人;对于无数看来似乎与我们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我们则会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只要我们的心仍被这些爱、僧及冷漠的态度所操控,便永不能在心中生起殊胜宝贵的菩提心。

  「平等心」既不是一种知识观念,亦不是一种思想戏论,它是一种心所,而是一种能透过不断串习来达成的特殊意识功能。若要生起平等心便得耗费极大的努力,也就是说,你们必须要调伏自心,把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转变。举例说:当我与一群参加禅修课程的新学员初次见面时,会对他们一视同仁。因为我从未认识他们其中任何人–他们就像突然破土而出的菰蕈–令我无暇对他们生起贪执或嗔心,对我来说,他们是完全没有分别的。假如,我能把这种对待这些新相识的陌生人的公正平等心态,用来对待我喜爱的好友或我憎恶的怨敌,这样便能够开始发展出对任何人的真正平等心。

  要发展这种圆满平等心是有一套极详尽的修持方法。简言之,你们可观想被自己最亲爱的朋友、最坏的怨敌及全不认识的陌生者等三类人所围绕。其中一种观想方法是观想亲友在你的后方;仇敌、陌生人及其他一切现人类身相的众生在前方共同聚集在你的身旁。依照这种排列方式观想后,你们便要细心观察自己对这三类人的感觉,还要分析一下你为何会把他们这样分类。

  若你反问自己:「为何我会亲近这些人而疏远其他人?」,这时,你可能会发现你所持的理由是非常表面的,可能这只是基于几件特定的事情而成立的。例如:你把第一类人称为朋友的理由,也许是因为当你想到他(她)们时,便会记起他(她)们的恩惠或可爱之处,第二类表面看来是怨敌,可能是由于你记得他(她)们曾经对你做了或说了某些特别讨厌的事情。至于第三类被你视作陌路的人,可能是由于他(她)们在你的记忆之中,从来没有对你做任何有利或有害的行为。

  对于这些不同的反应,你所持的理由实在是颇为武断的。倘若你能老实地追究一下自己的记忆,便肯定会发觉在你想及这三类人时,实有许多事例能证明你对他们的硬性分类并不恰当。你可能要好好回想一下,你现时极为鄙视的仇敌,当日也曾施恩于你;那些你现在极为关怀的好友,过去亦曾经令你怒不可遏,甚至那些现时被你视为无关紧要的人,亦一度与你有着极大的关系。只要你认真的思维一下个中的道理,便不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以极为偏颇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人。当你深切反省时,便会发现一切有情于无始过去生中,亦像你今生的友敌一般,与你结下同一样的恩怨,最后你便会知道一切众生皆曾屡屡成为我们的朋友、敌人或陌生者,所以一切众生悉皆平等。

  透过这种方法来修心,你对友伴的贪爱;怨敌的嗔恚,或对陌生者的冷漠感便会消除,这便表示你已开始达成平等心之证量,只要你们能够透过实修来保持这种觉受,它最终必会成为你心灵的一个重要部份。

  修习平等心是令心灵良好健全的最佳方法,只要你去修持平等心,便无需付出每小时一百大元的代价来进行心理治疗!只要闭上眼睛,对一切身体感觉不加理会,舍弃五种根识,让自己完全沉润于平等心境的究竟觉性中,这样你必定会变得更平衡,更开放及更平和。即使修习这种法门十分钟,你便会进入一个不同的世界。

  对于平等心的修习还有另一种常见的误解。有一些人会以为平等心的意思是要把所有人变成全无分别。他们害怕会削弱他们对家庭及朋友的情感,惧怕他们的爱情会消失,但这是无需担忧的,因为若我们具备真正的平等心,你的心灵便绝不会把任何人拒于门外。

  我们愈能训练自己认识众生的基本平等性–断除把他们硬性地标签分类为朋友、敌人及陌生者的习性–我们的心灵便会愈加开放,令慈爱的力量能无限扩展,我们若能令自己的偏袒心态消除,便能够完全欣赏所有众生,无有一人例外,我们会衷心希望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所以,我们从平等心的基础出发,便能够发起慈心、悲心,乃至最后能发起圆满具量的菩提心证德–完全献身于一切有情的究竟利益的广大心胸。

  『菩提心是修持密续的必需条件』:

  菩提心是有效修持密续的必需条件,所以菩提心的修习是绝不可少。所有大师皆异口同声地说,欲要如法具量地修持密续,我们就一定要具足极为坚实的菩提发心。真实具量的密续行者是希望依循最快速的成佛之道,而不是贪求速证涅槃,这是因为他们拥有难忍的利他大悲心,他们知道达至成佛的时间有多久,等待救度的众生所苦候的时间亦有多久,所以那些希望能尽快成办最大的利他者才希望求取速疾的密续乘。

  虽然,菩提心确是密续修持的重要条件,但更精确的说法反而是这样才对:修持密续的目标是为了增上行者的菩提心境界。

  续部有许多本尊的修法–如观音、文殊师利、度母等等–可供你们修习,亦有许多本尊可以让你们观修,但是为何会有这些本尊呢?这些本尊修法的功用又是什么?这些本尊及修法的作用就是为了发起及增长利他菩提心,此外再无其他的原因。事实上,所有密续修法均以生起坚实的菩提心为其纯粹的目标。

  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修法为例,行者把心识现为一位光明显赫,具足千手千眼的圣者,其整体理由乃是为了让我们能救护一千个受苦的有情,否则你们还会有其他要拥有这么多手臂的吗?再者,假如你对于这种显现方式感到不自在,可以随时把你的修法与你的文化背景互相结合,你们大可观想自己化现为耶稣基督、圣方济、白衣观音或任何一位圣者。

  但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譬如,我们要知道观音菩萨与耶稣基督实在是完全相等,两者的本性皆是完全无私献身于利他的事业上。所以,当我们希望透过密续的修法、祈请及种种方便来效法他们时,只能够同样以无私方式来服务他人。这种对他人的无私奉献便是菩提心的真正意义,所以,菩提心不但是密续的主要条件,更是这种修法的最大果报。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