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明意入即藏性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1日
明意入即藏性
净界法师
子六、明意入即藏性。
意入指的是第六意根,意根攀缘法尘。但意根跟意识怎么差别呢?海仁老法师解释说:意根攀缘法尘的时候是了了分明,但是不带名言;第六意识是了了分明还产生名言分别。所以有分别的叫第六意识,不分别的为第六意根,它只是一个明了的功能,它不带名言的。
迷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怎么好端端的我们第六意识就有分别的功能?
佛陀说:阿难!譬如有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但这个人内心非常的劳累,劳累久了就产生疲倦,就需要去睡觉。当睡足够了以后他就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他又能够去吸揽、去忆念过去所发生的尘境,它就产生记忆,假设它忘失过去法尘这叫做忘。
这里佛陀讲出我们第六意根的四种相貌:眠、寤、忆、忘。总而言之,这眠、寤、忆、忘都是一念真如本性的一念妄动以后,产生颠倒生灭的相状。吸习中归。当我们这明了的心去吸取眠寤忆忘这四种的相状以后,就归于第六的胜义意根当中,吸收眠寤忆忘这四种的习气而归于意根当中,就产生第六意根的活动。而这第六意根的活动是不相踰越,前念后念就像波浪一个接一个,它不会互相的超越,这时候就叫做意知根,由外境牵动内心,由内心去取着外境,心境和合,产生意知根。意根跟所缘的这四种眠寤忆忘,这四种尘境其实都是菩提一念心中,所产生一念妄动的疲劳之相而已,不是它本来面目。
妄相无体
托尘妄现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总标)因为外境生灭二种妄尘的刺激,就集合外在五尘落谢的影像,就居在意根当中产生明了的功能:由境牵心,再由明了的功能去吸取内在的法尘,而产生一种意根由心取境。第六意根去吸取法尘是怎么回事呢?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见闻应该包括见闻嗅尝,这五种功能产生五尘,当它落谢的影像产生法尘的时候,只有第六意根可以攀缘,所以第六意根叫逆流。意思是说,我们的见闻觉知的五根攀缘外在的五尘叫顺流,向外叫顺流;第六意识是把前面的见闻嗅尝,这五根产生五尘吸收回来以后变成落谢影像,向内攀缘叫逆流。流不及地。意根它所缘的内在法尘是如幻如化,它是虚妄不实的,它不是前五根所能攀缘的,所以它不是前五根的顺流所能够攀缘得到的,叫流不及地,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意根觉知的功能。总而言之,它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这样一个第六意根的觉知性,事实上,离开生灭二种尘境是毕竟无体的。如是之故,阿难!我们应当了知,这觉知之根它不是从寤寐来,也不从生灭相状而有,也不是从胜义意根而出,亦非虚空而生。
非从尘来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非它生)第六意根觉知的功能,是从觉醒的时候来,那这有问题,当你睡觉现前的时候,那你意根就随觉知而消失了,那你在睡觉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你在睡觉呢?当灭相现前的时候,你的觉知性也随这生相而消失了,那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灭相?所以从外境(它)而生是不合道理的。若从灭相而有,当生相现前的时候,你觉知的功能随灭相而失,那你怎么知道你安住在生相的状态呢?
非从根生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非自生)我的觉知性是从自己的第六意根自己生起的,但事实上,寤寐二相随身开合。
古德解释根是指肉团心,我们一般说的心脏。在寤寐二相现前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随寤寐二相产生开合,我们的心脏在觉醒的时候开,睡觉的时候心脏的流动小就合。但事实上,我们的明了性离开寤寐开合二种相状,这觉知性是同于虚空之华,是毕竟了不可得。所以自生也不对,因为你没有外境的刺激,你意知根,根本得不到法尘,也就不能产生明了的功能。
非从空出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无因缘生) 若无因缘生,虚空产生一个明了的觉知性,那么这虚空自己知道,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的第六意根是众生的业力所显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真如本性。
净界法师 楞严与净土-----246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佛教佛法新闻交流群:340208684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净界法师: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