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二十五圆通之九 牛呞观舌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十五圆通之九 牛呞观舌
 
净界法师
 
  壬三、牛呞观舌。
 
  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舌根的尝,见闻嗅尝的尝,从尝当中而悟入了如来藏妙真如性。
 
  口业招报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憍梵婆提翻成中文叫牛呞,什么叫牛呞呢?因为他过去的罪业,他从小他那个嘴巴,他吃饱饭以后就会不由自主在那边空嚼,嘴巴就是动来动去的空嚼,养成习惯了,乃至于证得阿罗汉果,都经常保持这空嚼的习惯。佛陀看到他这个样子,害怕众生毁谤,请他到天上去,因为天人都有神通,不会毁谤他。
 
  尊者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我过去生口业很重,特别是恶口跟绮语,过去生特别重。这当中最重的就是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他过去生曾经出家,做一个小沙弥的时候,看到一个老比丘,这老比丘没有牙齿,他吃饭的时候在那边嚼来嚼去,他就讥嫌说:你这个老比丘吃饭就像牛在吃草一样,非常没有威仪。这老比丘就跟他讲说:你要赶快忏悔,你这样毁谤我,我是一个大阿罗汉啊!沙弥听到以后非常恐慌,当下跟他忏悔。虽然忏悔的力量灭除了他地狱的果报,但是他也有剩余的果报,堕入五百世牛的果报。他做五百世的牛,他出世以后还有这种咀嚼的习气,所以叫牛呞。他脱离牛的果报今得人身,在世世生生当中,仍然在嘴巴有空嚼的习惯。
 
  这是他讲到他过去的业报,当然这个业报也启动了他修行的转机,因为他这方面经常咀嚼,他就会注意他的嘴巴。注意他的嘴巴,诶!这就有希望了。一个人开始注意某一种东西的时候,就是他回家的时候。看经文就清楚了:
 
  教修止观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
 
  因为他嘴巴经常嚼来嚼去,他很自然就会注意他的嘴巴。所以佛陀就始令他就路还家,说:你过去依止舌根造恶业,现在还是依止舌根来修观。
 
  教他怎么修呢?修一味清净的心地法门。
 
  这一味清净怎么说?
 
  我们的舌根去接触食物的时候,是很多滋味的,有酸甜苦辣很多滋味。但是很多滋味是你向外攀缘的时候,你有很多滋味,当你回光返照的时候,你问这舌根的尝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你有这么多的滋味呢?你为什么能够知道这么多滋味呢?这时候回光返照,他能尝的尝性,那是一个一味的,那是一个清净的,一个心地的观照法门。所以我得灭心,灭就是灭除根尘的障碍。
 
  你看我们一般人,六根一定要跟六尘相结合,那个力量是拔不开的,根尘一结合就完了!这个识就产生了,识一产生,颠倒的心,造业的心就出来。
 
  所以他这个地方一味清净的回光返照,就灭除了根尘的结合,而因为灭除根尘而入了法性,依止法性的智慧来修三摩地。在三摩地当中,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这时他观察我能够尝味的功能。我怎会知道这个酸甜苦辣呢?这酸甜苦辣非从根有,也不从尘出。你说根会产生酸甜苦辣吗?当然不可能,也不是从色尘而有。这时候迥脱根尘,而证得我空的真理,那是非体非物,非体,它不是从根而有,非物也不是从外面的尘而有。这时候他把根尘的障碍破坏掉,破坏根尘的和合。
 
  超离得果
 
  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依止我空法空的正念,就超越了世间的见思烦恼,向内脱离身心。这身心包括了六根跟六识。外面潜伏六尘,所以远离三界业力的系缚,如鸟出笼,笼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明了的心,它本来是无障碍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们一念颠倒的无明以后,就产生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就产生了根尘识。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被根尘识所障碍,你看你眼睛看到一个色,你很自然就心光外泄,就跑出去了,耳朵听到声音,你也习惯的心随境转。所以我们平常的问题就是,被这六根、六尘、六识给障碍住了。
 
  这个尊者他一回光返照,我们讲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候脱离了身心世界内在的根识,也脱离了外在的六尘。离垢销尘,远离根识的污垢,也消灭了对外尘的执着,所以法眼清净,法眼是空观的智慧,他能够了知一切法了了分明,但不为一切法所系缚,内心是一味的清净,而成就阿罗汉果,如来亲自印证我成就小乘的无学道。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还味旋知,味指味觉,内心的舌根接触滋味的时候,不随外面酸甜苦辣的滋味所转,而回光返照能知的是谁?为什么我能够知道酸甜苦辣呢?知道酸甜苦辣是谁?他这时候他悟到这个谁的时候,他的心,他本来是向外,现在开始向内,向内以后就悟到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他依止这样的法门,斯为第一。
 
  其实《楞严经》就是在破根尘识,因为所有问题都从这个地方来。六根跟六尘一接触的时候,一碰撞的时候,就把六识创造出来。你看唯识学它是事后才处理,已经产生六识了,我才来对治。你把问题创造出来了,我再把问题慢慢慢慢把它收拾起来,你垃圾已经创造出来,我把垃圾好好扫干净,你再创造,我再扫一次,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唯识》的观念就是这样,它是从识来对治。《楞严经》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你把垃圾创造出来,那你垃圾为什么会来?它看的问题看得更加的深入。
 
  唯识学是根尘碰撞以后产生了六识,六识里面带动了我执、法执创造烦恼,所以他从六识当中去对治,《楞严经》是根本你在根尘碰撞的时候,它就把根尘破坏了,连识都没有出现,它的圆顿止观是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止观你要是能够掌握它的方法,掌握它的技巧,对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的正念非常有利、非常有帮助。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449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