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二十五圆通之二十四 势至观根大(二)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4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四 势至观根大(二)
 
净界法师
 
  势至观根大
 
  这一科他的能观的智是六根,所观境是佛的功德。蕅益大师说,这一科等于是以第六意识夹带六根,都摄六根来忆念佛的功德,以第六意识来夹带六根,来念念忆念佛的功德,依此这样来悟入圆通法门。
 
  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身为一个他力的法门,佛力加被的法门,这当中当然感应道交就非常重要了。感应道交的整个道理,佛陀在这当中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讲譬喻,第二段再讲合法。
 
  (譬喻)譬如有某甲跟某乙二个人,这二个人他们之间的互动,某甲是经常的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已经把某甲给忘掉了,他心中已经没有某乙的存在了,他在想其他的事情。某甲跟某乙这二个人当中,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也就说,他们二个即使是生长在同一个国家,在同一个地方出世,但是也不能产生彼此互动的作用,乃至于彼此都互相能够见面,也都是视若无睹当面错过。
 
  这意思就是说:人跟人的互动,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产生作用的,一定是我忆念你,你也忆念我,这二个才能产生一定的感应。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假设某甲跟某乙二个人,偶尔会彼此相互忆念,乃至于时间久了以后,二个人因缘比较深了,二忆念深,从偶尔的忆念变成经常性的忆念,经常性的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这二个人在未来生命当中,从生至生,从一生乃至于多生,就等同于身形跟影子一样,彼此就不再分离了。
 
  所以我们在整个生命当中,二个生命体要相逢,我们讲相逢就是有缘。那这因缘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我们过去生彼此互相的忆念,二个人在生命当中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会做成母子,会做成朋友、兄弟,等等,那表示过去生有很深的互相的忆念,才能够有这样感应的力量,才能够彼此的相逢。
 
  这个道理是通十法界的,包括众生跟众生之间的相逢,也包括佛陀跟众生之间的彼此的相逢。
 
  以下合法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在十方如来一念涅槃清净的心中,佛陀的心情是怎么样呢?是怜念众生,经常去愍念一切的凡夫众生。那种情况,就像是母亲来忆念儿子一样的至诚恳切。但是这当中有一个问题,身为儿子,如果一心一意的想要离家出走,而忘失了母亲的存在,母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产生作用的。也就是说,母亲一直去思念儿子,儿子去攀缘其他的外境,那他们二个就没有再相逢的机会了。
 
  反过来,作为儿子,如果经常的去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的至诚恳切,那么这母子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可以说是生生世世经常的相逢在一起,而不相分离。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众生跟佛之间二个生命体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观察一个现象,你看我们打一个佛七,二百、三百个人同样念那一句佛号,但是这佛号对每一个众生产生的救拔力是不同。你看打一个佛七,有些人没什么感觉,好像没打一样,有些人他打完佛七以后,业障消除法喜充满。这句佛号在他身心当中,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句佛号,无量光无量寿在生命当中产生强大的加持力。我们讲事出必有因,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散布在百千万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效果呢?这地方就说明了,问题不在佛陀这一部份,因为佛陀是平等心忆念一切众生,问题在于我用什么心态来念佛?我们讲心态决定状态,你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忆念这佛号,这时佛号对你的加持就产生一定相应的力量。
 
  这个地方也说出一个道理,就是佛陀不能主动的救拔我们,这观念很重要,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你看这个钟,你把它做得很好,里面有黄金,有白银、有铜,但是这个钟它自己不能响,再好的钟具都不能响。你轻轻的撞它,它就出现小的声音,你要大力的撞它,就出现大的声音。这地方就说明了佛陀的救拔力,是完全看众生的心态而产生不同的加持。
 
  这一段是说明感应道交,整个决定权在我们众生的心态,以心力来带动佛力。
 
  当我们跟佛产生感应以后,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功德利益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前面是讲念佛的因地,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跟佛陀感应道交。这以下说明感应道交以后的功德利益。
 
  假若众生的心能够依止忆佛(观想),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的广大功德,这一部分当然包括了信心也包括了愿力,都在忆佛里面(念佛偏重在持名)。这种有什么好处呢?在现前,在当下的今生,有些人在念佛当中,当下的确是看到阿弥陀佛,或者当来,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见到佛陀。
 
  见到佛陀有什么好处呢?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们见到佛陀以后,我们就能跟佛陀的功德,彼此互相的接触,而不相远离。所以我们在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加持之下,就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就能够证得无生法忍,心开就是破无明证法身。
 
  讲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的身体是没有香气的,但是我们的身体在大殿当中,经常跟香接触,时间久了,我们身体也能够沾染香气。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在五蕴身心当中,是没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是佛号是总持弥陀的万德庄严,我们的心经常去跟佛号接触,使令这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在我们的身口意不断的运转,慢慢慢慢的在我们的身口意当中,也能够沾染佛的功德。正如印光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以凡夫的这一念心,进入弥陀的功德海,这种情况就好像香光庄严,以佛陀的香气,以佛陀的光明,来成就我们自己的庄严,把佛的功德,转成我们自己的功德。
 
  大乘法门它的修习是二个不同:第一个是你自己修功德,我们自己心中产生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六波罗蜜来自我庄严,所有的庄严都是你自己要创造的。第二个是佛陀已经创造一个庄严,那你怎么能够转他为自?说:我自己创造不是庄严,但是我想办法把佛的庄严把它转成自己的庄严,我们自己不能发光,我们自己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接触光明、接触香气,我们能够沾染香光的庄严,这就是念佛法门的特色。
 
  就是阿弥陀佛创造了四十八愿,在宇宙当中已经存在的东西,但是你怎么去跟他接触、怎么去启动他的力量,转成你身心世界的一种功德?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感应以后的力量,有四十八种的加持力。
 
  自行化他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大势至菩萨把自己的修学过程,跟他的利他的方便做一个说明……
 
  这地方有二段,第一段先讲势至菩萨自修的功德。
 
  我凡夫位的时候,我是怎么成就呢?我就是靠忆佛念佛,而悟入无生法忍。大势至菩萨还是靠他力法门,但是他本身的悟入无生法忍,他是在一个娑婆世界的秽土成就的,但是到了末法的娑婆世界,我是摄受念佛之人归于佛的净土。
 
  古德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个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理观强,他可以在今生当中直接悟无生法忍。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摄受我们末法时代的钝根菩萨,业障深重,智慧浅薄,所以我们偏重在事修,而事修的人就必须要往生净土而成就三不退,有这二种差别。你看有很多念佛人今生成就的,慧远大师他今生就成就了,一生当中三次见到弥陀,都是遍满虚空。我们一般人当然就是带业往生,我们念佛追求的目标就是归于净土,我们是到净土以后再成就无生法忍。这地方有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悟入圆通的法门,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我最好的选择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一念忆佛念佛的心来统摄六根,使令我们的正念能够念念的相续下去。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477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